2000年10月12日 星期四

大西洋黑鮪資源狀況


文章日期:2013-05-03 09:36
這是最早在2000年寫給漁業推廣,有關大西洋黑鮪的文章,起初是因為在台大博士班時候,老師交代的讀書作業之一,適逢剛轉到漁業署工作,就寫給漁業推廣,孰料,幾年之後,大西洋黑鮪資源因為過度捕撈到成為全球指標性物種~~~
****************************************************************************
前言
大西洋海域之漁業資源利用由來已久,早在一九六六年就成立了大西洋鮪類保育委員
會(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the Conservation of Atlantic Tuna,ICCAT)來
保育該海域的鮪類資源,目前會員國計包括美國、法國、日本、韓國等二十六個,管
理魚種包括黑鮪、長鰭鮪、大目鮪、黃鰭鮪、劍旗魚等十餘種。為使大西洋海域鮪類
資源永續利用,ICCAT針對每種資源每兩年評估一次,經由各主要漁獲國家所提供的
時間序列資料,進行最大持續生產量(maximum sustainable yield, MSY)、總容許
捕撈量(total allowable catch, TAC)及最適體長、最適漁獲大小的估算,作為訂
定保育措施之參考。
談到黑鮪,就想到日本生魚片市場。的確,可長達3.5公尺,重達455公斤的黑鮪是
日本生魚片市場的高級品,因為具有高經濟價值,吸引各國漁民競相捕撈;為求黑鮪
資源永續利用,ICCAT對黑鮪資源利用訂定嚴密的措施,包括總容許捕撈量、漁獲體
長、禁漁區等多項管理措施,希望能在資源永續的前提下充分利用黑鮪,本文重點即
在於大西洋地區黑鮪系群生態習性及資源管理措施。
管理機關ICCAT
鑒於黑鮪的高經濟價值,以及在1960年代以後因為大量投入努力量所導致的資源衰
退,在大西洋捕撈黑鮪的眾多漁撈及沿岸國組成了ICCAT來管理黑鮪等鮪類及相關魚
類資源,底下設有委員會(Commission)、理事會(Council) 、秘書處(Executive
Secretary)、委員小組(Subjectives panels)、以下又分為財務及行政常設委員會
(Standing Committee on Finance and Administration,STACFAD)、研究及統計常
設委員會(Standing Committee on Research and Statistics,SCRS)、紀律委員會
(Compliance Committee)、改善統計及保育措施永久工作小組(Permanent Working
Group on Improvement of Statistics and Conservation Measures,PWG)等委員會。
ICCAT另外依據魚種分為熱帶鮪類小組(管理黃鰭鮪、正鰹、大目鮪)、北方溫帶鮪
類(管理黑鮪、長鰭鮪)、南方溫帶鮪類(管理南方黑鮪、長鰭鮪)、其他(管理鰹魚、
劍旗魚、旗魚、其他魚種)等四個小組,個別針對目標魚種進行相關評估管理。
系群定義
在資源評估時,第一個要解決的問題,就是系群(stock)的分布,特別是針對高度洄
游魚種,大西洋黑鮪的系群畫分至今仍是個具爭議性的問題。大西洋黑鮪目前分為西
大西洋及東大西洋(含地中海)兩個系群(stock)管理,其中西大西洋資源量較少,
採取的管理措施也較嚴格。
黑鮪分布地區主要在大西洋表層至五百公尺深之水域,在東西大西洋各有不同之洄游
路徑,在五歲到八歲之間性成熟(東西大西洋略有不同),但仍有許多生殖生理方面
的問題,例如黑鮪為一次產卵或多次產卵、詳細產卵行為等有待更深入的研究來解答。
談到黑鮪系群的問題,早在1926年M. Sella利用標識回收的方法初步確定黑鮪在東
大西洋及西大西洋的兩條洄游路徑,在1970年,F. J. Mather等人將黑鮪劃分為三
個系群,分別為東大西洋、西大西洋及地中海三群,並且認為可能有另外一群在南大
西洋。在1990年,Murry則認為將黑鮪分為兩大系群的分法與科學證據並不完全吻
合,他認為東西大西洋間黑鮪的洄游率甚至大於東大西洋與地中海間的洄游率;惟
ICCAT評估目前黑鮪的資源量,決定將北大西洋以東經45度為界,南大西洋以東經25
度為界,將大西洋黑鮪分為兩個系群進行管理,並先對資源量較少的西大西洋進行配
額管制,究竟這樣的分法是否適合?在1994年由美國國家科學院海洋研究委員會組
成的研究小組,對於本問題提出一份百餘頁的報告,從以下的觀點來質疑這種分法:
(一)基因分析
在目前相關針對黑鮪研究仍欠缺的情況下,尚無法證明東西兩系群有基因上的區隔,
仍需要更進一步研究資料。
(二)生活史參數:
1.產卵場:目前發現東西大西洋各有一個產卵場,但從標識放流結果有混合的情況來
看,有兩個不同的產卵場並不意味兩個系群間有生殖隔離。
2.繁殖期:墨西哥灣群的繁殖期在四月中到六月中,地中海群的則在六月到八月,尚
無證據指出兩者的時期不同是受到氣候或環境因素影響,而且經由標識實驗,顯示黑
鮪可以在六十天內游過大西洋,所以黑鮪亦有可能在同年內從西大西洋游到東大西
洋,進行兩次產卵。
3.成熟年齡:依據Baglin(1982)等人的研究,顯示東大西洋黑鮪的成熟年齡約為三
歲,而西大西洋則為四到五歲,顯示西大西洋黑鮪較東大西洋來得晚熟,不過Clay(1990)
則質疑前項分析的採樣數小或採樣時期不適當所可能導致的誤差。
其實,在某些生活史資料上,因為有許多參數尚未確定,所以僅能提供參考,還需要
全面性的研究,才能認定東西大西洋黑鮪在生活史方面的異同。
(三)跨大西洋性洄游
自1954年迄今,美國海洋漁業局(National Marine Fisheries Service,NMFS)進
行了相當多標識黑鮪的研究工作,早期以成魚為主,近年將標識對象拓展到0歲的幼
魚。利用標識再捕的資料進行交流率(transfer rate)分析,結果顯示經由單一標
識及雙標識實驗,推測標識脫落率約為0.2,西大西洋到東大西洋之移動可能每年略
有不同,兩個系群中有所交流,西到東之交流率約為0.01,東到西之交流率約為0.02,
總共約為0.03,其中必須注意到標識未回報及自然死亡率的問題,不過整體來說,
交流率並不算大,因為有交流的標識數在總回收標識數來說算蠻低的。
(四)生產量模式評估:
在生產量評估方面,黑鮪產量自1970年以來下降了20%,其原因並不清楚,因為其
產卵群和補充群之間的關係尚不明確,而ICCAT評估時多將兩群分開計劃,實際上在
兩系群存在有交流的情況下,應對兩系群併同考量管理為宜。
經由以上的評估,美國科學小組認為現有兩個系群間存在有明顯的交流現象,應足以
影響資源評估結果;且針對一個系群、兩個產卵場的情況下,MSY值不容易估算,而
建議ICCAT應考量針對大西洋黑鮪資源,在一個系群的前提下,重新進行MSY評估,
以訂定更為妥善的管理策略。

此研究宗旨,背後有其利益因素考量,因為截至1994年,黑鮪的資源管理在西大西
洋已採取配額管制,而在東大西洋及地中海除對漁獲體長及船隻長度加以限制外,並
未對漁獲量進行限額,而西大西洋的努力量也不被允許移到東大西洋,所以美國希望
透過將兩大系群視為一群的方式,藉以提高美國在整個大西洋的黑鮪漁獲配額,但本
案在討論後並未被採用,因為目前東西大西洋系群資源量差距相當大,認為即使兩系
群間有交流,但其影響對於系群變動應有限,在管理措施的擬訂上,故仍沿用東西兩
系群模式擬訂管理措施,不過ICCAT的科學家也開始討論兩個系群交流管理模式擬
訂,在1995、1996年間均有相當多文章討論到兩個系群,或說一個系群的評估模式。

資源評估
ICCAT的研究及統計常設委員會(SCRS)對於黑鮪資源量評估的步驟大致如下:
(一)由各國提供漁獲資料
對於漁業現況的全面性了解是進行資源評估所不可或缺的第一步,目前在大西洋地區
捕撈黑鮪的漁業國家及漁業種類繁多,漁獲量從1990年的兩萬六千公噸增加到1997
年的四萬三千公噸,其中1996年高達四萬八千公噸。以1997年為例,在東大西洋總
漁獲量為41,255公噸,其中大部分為地中海的漁獲量,主要漁獲國為日本、法國、
義大利及西班牙等;西大西洋總漁獲量則為2,154公噸,主要漁獲國為美國、加拿大
及日本。此外,還有歐洲一些沿岸國小規模的曳繩釣等漁法,其漁獲量相對而言偏低。
(二)CPUE序列選取及標準化
在上述漁法中,以圍網及延繩釣漁獲資料較為重要,在進行資源評估時,主要是採用
東大西洋的日本延繩釣、西班牙活餌釣(baitboat)及trap(類似定置網,較簡易之
設備)、法國圍網的資料,以及西大西洋的美國、加拿大、日本的漁獲資料時間序列。
基本上,各國所提供的是名目努力量(nominal effort),但因為各國及各種漁具漁
獲效率(efficiency)不同,所以必須經過GLM等方法標準化,才能進行後續評估。
(三)生物參數
進行資源評估時必須有其他生物參數作為參考,包括黑鮪的生活史、洄游狀況、自然
死亡率、棲地需求、生殖生態等方面的資料,才能在模式套用的過程中符合自然狀況。
(四)將魚體捕獲大小(catch at size)轉換為魚體捕獲年齡 (catch at age)
主要目的是將體長頻度轉換為年齡頻度,以進一步利用VPA模式(virtual population
analysis,虛擬系群分析)進行分析,本小組以ASPM(age-structured production
model,年齡結構生產量模式)以及改良式虛擬系群分析(Adaptive VPA, ADAPT)作為
主要模式。
(五)預測
運用上述的資料及模式,主要目的在於透過對黑鮪資源量變動模式的架構,進而預測
在不同假設漁獲量下,未來二十年內資源可能的變動情況,再經由模擬結果選取適當
之漁獲配額;在1995年所得到的預測結果,東大西洋及西大西洋的最大持續生產量
(MSY)分別為40,000公噸及2,500公噸,惟在參酌實際的漁獲資料、漁業資源復育
計畫等問題,東大西洋及西大西洋的建議捕撈量分別為30,000公噸及2500公噸。
(六)建議
在完成相關資源評估模式之後,研究及統計常設委員會也做成一份詳細的管理建議,
包括漁獲資料的加強蒐集、研究將成長方程式以月為計量單位、加強對高齡魚年齡的
鑑定並對於各國漁獲資料加以更深入的分析,以期對於黑鮪資源的復育與管理有更詳
實的評估。
重要管理措施從1974年以來,ICCAT針對大西洋黑鮪資源變動擬訂許多措施,規定逐年增加,範
圍從最小體長限制到近年的總容許捕撈量訂定,為的是想維持黑鮪系群的資源量。在
1998年所新頒布的措施中比較重要者有:
(一)0歲黑鮪之管理規定
禁止於東大西洋及地中海捕捉3.2公斤以下之0歲黑鮪,禁止裝載0歲黑鮪。
(二)地中海圍網船隊之禁漁期
每年五月一日至三十一日禁止於亞德里亞海作業,七月十六日至八月十五日於地中海
以外海域作業。
(三)東大西洋及地中海之漁獲配額
1999年之總容許捕撈量為32,000公噸,非會員國為2,486公噸,其中我國為714公
噸;2000年之TAC為29,500公噸,非會員國為2,291公噸,其中我國為658公噸。
(四)西大西洋資源回復計畫
1983年起西大西洋開始設定總容許捕撈量為2,660公噸,120公分以下禁捕,墨西哥
灣產卵場則全年禁捕,但觀諸西大西洋資源未見改善,復於1998年擬定更完善之計
畫,希望協助資源回復,本計畫為期20年,全年禁止於墨西哥灣產卵場捕魚,禁止
將西大西洋及東大西洋的努力量轉移,並鼓勵各國進行標識黑鮪放流研究,希望能讓
產卵群在20年內回復到1995年時資源量的兩倍。
結論
我國於1998年以合作會員身分加入ICCAT,對於ICCAT的諸多協定亦應遵循,以求
黑鮪資源之永續利用,目前業由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漁業署在八十八年度依據ICCAT新
的管理規定,公告「八十八年我國漁船或漁獲物運搬船赴大西洋海域從事黑鮪延繩釣
作業應行遵守及注意事項」、「八十八年我國鮪延繩釣漁船在大西洋海域作業規定事
項」、「八十八年我國漁船或漁獲物運搬船赴大西洋海域從事大目鮪作業應行遵守及注
意事項」,其中規範了漁船必須透過台灣地區遠洋鮪魚公會報經主管機關核轉始得前
往、必須定期繳交漁獲資料以及限制大西洋大目鮪作業船數等規定,透過種種方式管
理我國船隊在該海域的作業,以配合ICCAT的各項措施,並且定期提供漁獲資料、捐
助該組織之研究計畫等,以爭取分配配額,維護我國漁船作業權益。
基於黑鮪對於我國遠洋鮪漁業之重要性,以及因應國際上對於責任制漁業觀念的重
視,我國有必要全面性注重對於漁獲資料的回收及研究分析工作,在國際會議上爭取
合理的漁獲配額。同時,利用參考鮪類資源相關評估及管理模式,亦可以作為國內產
官學界在擬定遠洋及沿近海漁業資源保育相關措施時之應用。
參考文獻Anon. 1995, An assessment of Atlantic bluefin tuna - Committee to review of
Atlantic bluefin tuna, U.S.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Pp148.
Anon, 1997, Report of the ICCAAT SCRS bluefin tuna stock assessment session,
ICCAT Collective Volume of Scientific Paper Vol. 46(1): 1-34.

APEC 亞太經濟合作

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sia 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APEC)

文章日期:2013-05-02 18:46
這是我參加的第一個國際組織會議,APEC,屬於外交部最重視的會議之一,
所以相較有優渥的經費補助,每年可以贊助三位(比我們自己的RFMO可能都多!)
也是屬於最EASY的會議,因為屬於FORUM,純TALK,沒有任何約束力(BINDING)
所以,你如果膽子大些,報完名就可以直接出發,會議中可以不發一語,盡情享受各項安排到回家
的確看過許多國家代表團數年來會議從來不說一句話。
我們則是比照最高規格準備厚厚一疊position paper and talking points,
連外交部的代表都說,沒有其他哪個部會準備這麼多的,
雖則通常團長都會說,廣結善緣,不要有太多意見
我們就當作是練習寫英文作文吧!
反觀日本代表團,都派最年輕者(課長補佐,約略是技正等級)出馬,
但在會中幾乎每個議題都發言,用著破破的英文,可以看得出他們有多努力,
甚至有次,加拿大代表仗著英文好,可能說的超越討論議題又太快了
日本代表也不惜提出抗議,認為不應該以英文優勢欺壓其他非英語系國家代表,
就這點就著實令人佩服啊!
雖然APEC備受外交部重視,但實際上APEC並無公約,也無簽署文件
並不能算是正式的國際組織,而僅是一個COOPERATION
早期希望以非正式的方式合作交流推動貿易自由化
近年由於WTO的成立等等,其主要功能已經逐漸式微
在我看來,變成亞太國家領袖以及官員一個聯誼的場合,應驗當時那句:到此廣結善緣來著!

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為環太平洋經濟組織,成立於1989年,
為二十一個會員體高階官員的溝通交流論壇,討論議題廣泛涵蓋國際經貿、投資自由化與區域合作。
對於海洋,APEC下設海洋資源保育工作小組(Marine Resources Conservation Working Group, MRC WG)
及漁業工作小組(Fisheries Working Group, FWG),主要任務為就海洋相關議題交換意見。
我國自1993年開始參與,環保署更於1998-2000年間擔任主事國,漁業署則於2004-2006年擔任主事國。
上述兩工作小組於2012年合併為「海洋與漁業工作小組」(Ocean and Fisheries Working GroupOFWG)

APEC與漁業有關之「海洋相關部長會議」(APEC Ocean-related Ministerial Meeting,簡稱AOMM),
之所以採用海洋相關部長而非海洋部長,就是因為許多國家尚無海洋專屬部會,而以”相關”兩字廣意涵蓋之。
三屆海洋相關部長會議分別於2002年於韓國漢城、2005年於印尼峇里島及2010年於祕魯利馬召開,並通過漢城海洋宣言(Seoul Ocean Declaration)、「峇里行動計畫(Bali Plan of ActionBPA)」。

捕魚而非捕鳥 - 談延繩釣漁業與海鳥的關係

文章日期:2013-05-02 15:43

很有趣,黑鮪寫完之後,寫的卻是"鳥議題",因為當初承辦海洋資源保育,才赫然發現延繩釣漁業意外混獲海鳥可以遭致到衝擊海鳥資源的程度。
而第一次參加正式報告的會議也是有關海鳥混獲,2000年到紐西蘭奧克蘭,當時只是個小技士,跟著老師出門,以為是去觀摩,倒是老師毫不客氣的把報告這件事丟給我,練習多次之後上場,倒是頗獲好評,算是建立信心。令人沒想到的或許是,在多年以後到學校任教後,這也成為第一個研究議題,也算是完成當年希望做的夢想吧!


*****************************************

您或許見過海鷗,也聽過澎湖燕鷗等種類的海鳥,不過,對於「信天翁」,可能多在電視及書籍上看到,令人很難把信天翁與台灣的延繩釣漁業聯想在一起,本文主要在說明近幾年引起保育以及漁業界人士關切的延繩釣漁船意外捕獲海鳥問題,並提供幾項防治方法以供參考。

背景說明

隨著國際間對於生態保育日益重視,漁船作業意外捕獲物種的問題受到保育界以及漁業界人士的關心,繼十數年前公海流刺網漁業意外捕獲海洋哺乳類的爭議之後,海鳥與延繩釣漁業的關係成為新的焦點。主要由於當延繩釣漁船在海上投放釣餌,釣餌尚未沉入水中時,海鳥會伺機衝向魚餌搶食,而可能被鉤到以致造成傷亡。雖然此現象並非始自於今天,但由於1992年公海流刺網暫停後,亦間接導致延繩釣漁業規模擴張,而使本問題加劇。依據調查,全球有六十種海鳥曾被延繩釣漁船意外捕獲,針對日本延繩釣漁船所做之研究顯示每投放千鉤可能會釣到0.150.47隻海鳥。在南半球的美露鱈(toothfish)漁業由於在高緯度海域作業,一次作業鉤數可達上萬鉤,估計每年可能導致十四萬五千隻海鳥死亡,包括部分資源量減少的信天翁,因而引起保育團體的關注。
全球現有約337種海鳥,有97種海鳥因為棲地被破壞、油污染等原因而受到威脅。目前較受關切種類包括信天翁(albatross)及海燕(petrel),現存信天翁有四屬,21-24種,海燕有12屬,75種,前述除了四種信天翁分佈在中低緯度海域外,其他均分佈在南北半球高緯度地區。這些海鳥屬於高度遷徙物種,依據學者研究顯示信天翁可以在四十天內遷徙3500公里,在生殖期間移動範圍約在300公里。衛星追蹤的結果發現,某些會在夜間活動的種類,在滿月之夜間活動較新月之夜間頻繁,一般在繁殖期間成鳥活動離岸較近,未生殖成鳥離岸較遠,未成熟之幼鳥遷徙路徑則更遠。目前已知紐西蘭、英國、法國、南非、澳洲、日本、智利、美國、厄瓜多爾、阿根廷、墨西哥、巴西、加拿大、祕魯、俄羅斯、納米比亞、烏拉圭等國家的經濟水域都有這些海鳥出沒。當牠們在公海上覓食時,則可能遭遇到中國、歐盟、印尼、韓國、台灣、日本等國家的遠洋延繩釣漁船。由於信天翁本身生殖率低,成熟期長、產卵數較低,加上狩獵壓力、棲地被破壞、外來引進物種的威脅、漁業意外捕獲等原因,使得包括漂泊信天翁(wondering albatross)、北方信天翁(Northern albatross)、海燕(petrel)等數種海鳥因為資源量減少,被列入IUCN(國際保育聯盟)紅皮書。

延繩釣漁業與海鳥關係

對於延繩釣漁業與海鳥之間的關聯性,目前尚無成熟的評估模式。依據美國學者Edward F. Melvin研究,經過觀察員等調查,阿拉斯加地區延繩釣漁業意外捕獲海鳥死亡率約為0.08%-2.11%,對於海鳥族群影響或許尚屬有限,但本研究並未將也在附近作業的日本延繩釣漁船努力量及意外捕獲狀況納入計算,倘參考美國漁船的意外捕獲率加上在該附近海域作業之日本延繩釣漁船的努力量綜合估計,某些信天翁意外捕獲死亡率將可能高達10%,就是相當嚴重的問題。而在南極洋作業的許多非法、未報告、未受規範(illegalunreportedunregulatedIUU)漁船由於欠缺資料,所以其對於信天翁之影響亦可能相當可觀。
欲就不同延繩釣漁業評估其對海鳥之影響應考量其漁法之特質。延繩釣主要分為表層延繩釣以及底延繩釣,由於作業型態略有差異,所以主繩長度不同,支繩長度亦有所不同,作業水深可能從數十公尺到上千公尺深,一次下鉤數亦可從數千鉤到上萬鉤不等,所以對於海鳥之影響亦不同。目前美國、紐、澳等國家之延繩釣漁業以底延繩釣為多,作業海域多在經濟海域內,由於該等國家對於保育較為重視,觀察員派遣率較高,所以有較完整之資料,其中澳洲派遣觀察員的比例更達15%,對於漁船防治措施之採用亦有較完善之管理措施。在表層延繩釣方面,台灣、日本的遠洋延繩釣漁船規模及努力量均相當大,日本對於防治措施有多年的研究,亦有量產的防鳥繩供漁船使用,我國現階段則從教育宣導著手,並開始加強觀察員的派遣以蒐集相關資料。至於南美洲的沿岸國家,例如智利、烏拉圭、阿根廷及巴西,由於部分國家所居緯度較高,多於沿近海域作業,所以意外捕獲海鳥情況相當嚴重,但由於該等國家經濟狀況較差,故多無觀察員派遣,防治措施之推廣宣導有待加強。
整體而言,由於各種延繩釣漁業不同,在發展評估模式時應充分考量努力量、防鳥措施之採用與否、漁業種類(表層延繩釣或底延繩釣)、漁船大小、作業海域(沿近海或遠洋)、作業時間(白天或夜間)、主要魚種等特性進行模式推導,並配合海鳥生態,才能明確了解延繩釣漁業對於海鳥之影響,對於經評估瀕危之物種或地區先進行緊急保育管理。

我國延繩釣漁業與海鳥關係

台灣的延繩釣漁船作業海域涵蓋沿近海以及遠洋。沿近海延繩釣漁業規模較小,對於海鳥資源影響較有限。而遠洋延繩釣漁船作業範圍遍布三大洋,目前船數約有六百艘,作業型式分為以大目鮪為主的超低溫漁船以及以長鰭鮪為主的傳統延繩釣漁船。其中超低溫漁船多在熱帶海域作業,僅有少數在特定季節至高緯度地區作業。目前我國遠洋延繩釣漁船在南緯三十度以南海域作業之下鉤數比例約有百分之十七,至於在南緯四十度以南作業下鉤數比率則低於千分之一。所以在推動採取保育措施時應以這些高緯度作業漁船為先。
我國自1995年起委託學者就此進行研究1998年由中央研究院劉小如研究員所進行之問卷調查,調查我國遠洋漁船所常採用措施及其效果,結果詳如表一,顯示大部分船長會在夜間投餌,採用解凍餌,對於在高緯度地區(南非附近海域)漁船均採用防鳥繩。
2000年由屏東科技大學戴永禔副教授所進行之研究,主要透過觀察員實地上船蒐集資料,該年度的兩航次包括沿近海小型延繩釣以及在大西洋作業遠洋延繩釣漁船部分,沿近海(東港)部分多在夜間作業,並無混獲海鳥(詳細混獲種類參見表二)。遠洋延繩釣漁船部分經由觀察員記錄大西洋作業意外捕獲海鳥乙隻,其意外捕獲量為0.0034/千鉤。另外經由樣本船裝設防鳥繩之回收報表中,裝設防鳥繩前平均捕獲率為每千鉤0.1467隻海鳥,裝設後平均意外捕獲率為0.0355隻海鳥,可見裝設防鳥繩可顯著減少意外捕獲率。
在混獲鳥種方面,國內尚欠缺相關資料,由南非科學家P. G. Ryan C. Boix-Hinzen’s 1998年就於南非作業的我國漁船船長所進行訪談,所蒐集到的主要意外捕獲鳥種如表三。

表一我國遠洋延繩釣漁船採用防鳥措施之問卷調查結果 (劉,1998

採用比例(% )
樣本數
1.用防鳥繩
21.7
60
2.加重餌繩
79.3
58
3.其他措施
7.0
57
4.自動投餌機
93.4
61
5.夜間投餌
95
60
6.解凍餌
100
61
7.妥適處理魚體內臟
81.6
60

表二2000.年東港小型延繩釣漁船意外捕獲物種紀錄(戴,2000

總鉤數: 12480
種類
捕獲數
CPUE (No./1000)
主要漁獲魚種
163
13.06
鯊魚
  4
 0.32
海龜
  1
 0.08
海洋哺乳類
  0
 0.00
海鳥
  0
 0.00
合計
168
13.46

表三 1992-1996年間在南非海域作業之台灣延繩釣漁船船長辨識出意外捕獲海鳥種類(Ryan and Boix-Hinzen, 1998
種類
混獲狀態
Great albatross Diomedea spp(巨信天翁)
+
Blackbrowed Mollymawk T. melanophris(黑眉信天翁)
+
Greyheaded Mollymawk T. chrysostoma(灰頭信天翁)
+
Yellownosed Mollymawk T. chlororhynchos(黃鼻信天翁)
+++
Giant petrel Macronectes spp. (巨   
+++
Pintado petrel Daption capense
++
Whitechinned petrel P. aequinoctialis(白頦風   
++
Gannets Morus spp.(鰹鳥)
+
l  +++意外捕獲頻繁; ++經常; +偶而
l  部分鳥種由於尚無適當中文譯名,故統一以英文表之

國際保育趨勢

正如前面所言,由於本問題涉及經濟海域內有海鳥出沒的國家以及有漁船在海上進行延繩釣漁業的國家,故必須各國加強合作才能夠發揮保育之功效,近幾年在國際間推動的活動包括以下:

(一)區域性組織

南極洋海洋生物保育委員會(Commission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Antarctic Marine Living ResourcesCCAMLR)及南方黑鮪保育委員會(Commission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Southern Bluefin TunaCCSBT)都要求會員確實採用防鳥措施。CCAMLR 要求會員的漁船必須安裝防鳥繩、加重餌繩、夜間投餌、不得隨意拋棄魚體內臟,並且適度要求禁漁期。在19981999年間,其95% 的漁船均在夜間投餌,海鳥意外捕獲率則從1997年的每千鉤0.23隻降到0.01隻,有相當好的效果。

(二)國際性組織

由於前述區域性組織的推動以及保育團體的呼籲,聯合國糧農組織依據責任制漁業的精神以及數次專家諮商會議的結論,於一九九九年二月訂定「避免延繩釣漁業意外捕獲海鳥之國際行動方案(International Plan of Action for Reducing the Incidental Mortality of Seabirds in Longline Fishing)」(內容參見網站http://www.fao.org/fi/ipa/incide.asp),該方案要求使用延繩釣漁業作業以及經濟水域內有延繩釣漁船作業的國家必須重視本議題,評估是否需要採取措施以避免延繩釣漁船意外捕獲海鳥,並建議規劃國家行動方案以加強教育漁船採用防治措施,該方案並提出許多現行採用或經評估可採用之防避措施,供各國漁船參考使用。

(三)非政府組織(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NGO

目前對此投注心力較多的是國際鳥盟(BirdLife International),國際鳥盟是由全球許多國家的鳥類保育組織所組成之國際性非政府組織,我國的中華鳥會亦為成員之一。2000年發起的全球保育議題即為「救救信天翁,防止海鳥混獲」,並透過20008月份於倫敦舉辦之第十二屆賞鳥博覽會進行募款工作,希望透過國際鳥盟的各國會員,遊說各國制定國家行動計畫、推動海鳥防治措施、要求延繩釣漁船裝置防鳥繩、夜間佈餌、填寫海鳥混獲報告等,來降低因混獲而造成的海鳥傷亡。藉由全球普遍性的重視,各鳥類保育團體亦希望透過區域性的連結,以及民間的力量來協助政府推動相關保育事務。

(四)避免延繩釣漁業意外捕獲海鳥之國際漁業論壇

為加強各國間產官學界的交流,紐西蘭保育部於2000116日至9日召開本論壇,參與國家包括紐西蘭、澳洲、美國、福克蘭群島、南非、英國、台灣、阿根廷、智利、日本、巴西、法國、義大利、印尼、烏拉圭、加拿大、中國等國家及地區,與會對象包括政府官員、生物學者、延繩釣業者及漁具商等,議程規畫包括海鳥生態之探討、延繩釣漁業對海鳥之影響、減低意外捕獲海鳥之方法研討以及推廣教育計畫。該會議目的主要經由與會產官學各單位人員的參與,探討延繩釣作業時,如何盡量減少鉤到海鳥,交換各種看法並能制定一項行動計畫,其中包括行動準則及優先研究開發的項目,並將會議結果提供各國家參考。
為能充分了解國際趨勢,建立與各國官員與學者之溝通管道,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漁業署亦派專家學者與會,並經由會議與他國研究人員及漁業管理人員交換經驗,藉以傳達我國歷來對於避免延繩釣漁業意外捕獲海鳥所做之努力,以充分說明我國宣導推廣工作及成效,期促成全球海鳥保育成效及延繩釣漁業永續經營。

(五)信天翁及海燕保育協定

由於澳洲對於本問題之重視,從1997年開始推動成立相關之保育協定,在20008月於澳洲召開第一次「南半球信天翁及海燕保育協定草約(Agreement On The Conservation Of [Southern Hemisphere]Albatross And Petrels)」會議,計有阿根廷、紐西蘭、澳洲、祕魯、巴西、韓國、智利、南非、印尼、英國、納米比亞、美國等國家與會,經由該會議擬具草案,並於20011月召開第二次會議,並將原定範圍從南半球擴展到全球。該公約業於2001619日於澳洲正式開放各國簽署,該協定內容可參見http://www.ea.gov.au/biodiversity/international/albatross/agreement-english.html。目前已有阿根廷、巴西、智利、法國、日本、紐西蘭、祕魯、南非、美國及英國等十一國已正式簽署,本協定主要目的在於落實前述聯合國之國際行動計畫以及高度遷徙物種公約等,透過各國間資源及資料的交流,落實棲地保育、加強人類行為規範(如漁業管理)、建立監測系統、教育宣導等多方面以達保育成效。

避免意外捕獲海鳥方法

欲落實避免延繩釣漁船意外捕獲海鳥,可加強以下三方向:
一、            政府方面

(一)建立評估體系

在採取積極保育措施之前,必須有完整的評估研究,並以基本資料庫的建立為第一要務。政府可透過目前之漁管系統以及遠洋漁獲統計資料蒐集系統,建立完整之漁船資料(船噸數、艘數)、漁具資料、作業漁場資料、延繩釣漁船努力量(季節、漁種、漁獲量、鉤數/每年/每船),並可繼續透過觀察員計畫以及國際學者合作交流,蒐集漁場的鳥類族群概況及海鳥年獲量(每千鉤),可提供擬定保育措施之參考。

(二)觀察員計畫

由於海鳥屬於意外捕獲物種,所以較難收集到詳盡的資料,透過觀察員將是較佳的方式,過去政府曾對鮪延繩釣漁船實施先導之鯊魚、海龜、海鳥意外捕獲派遣海上觀察員計畫,未來將可透過觀察員人數的增加以加強蒐集資料。

(三)財務贊助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在一九九六年補助延繩釣漁船裝置自動投餌機一百座,2000年辦理「遠洋鮪釣漁船裝設鳥繩補助計畫」,全額補助輔導在高緯度作業延繩釣漁船四十八艘裝設防鳥繩,並透過漁船蒐集裝設前及裝設後之意外捕獲海鳥資料。
二、            漁船可採用之防治措施
目前各國普遍採用以及正在研究中的避免意外捕獲海鳥技術多達十數種,主要從作業方法及漁撈策略兩方面進行改善,重點說明如下:
1.  夜間投餌:於夜間下鉤作業,因為在夜間海鳥活動力低,能夠有效避免意外捕獲海鳥。
2.  防鳥繩:防鳥繩在作業時會隨風飄揚,可阻嚇海鳥啄食魚餌。其規格可依漁業種類籍漁船型態適度調整。本方法相當有效且成本低廉。
3.  水下投繩及投餌:使海鳥難以捕獲餌料,本方法主要針對延近海小型漁船所使用,目前澳洲研發之一次投餌作業時間最快亦要六秒鐘,所以對於我國遠洋漁船而言會增加作業時間以及不便,較不適用。
4.  加重餌繩:在餌繩上增加重量,使餌繩加速沉入水中,減少海鳥掠食時間,適度加重能有效減少魚餌損失。。

1995年5月22日 星期一

魚苗放流活動紀要


文章日期:2008-08-06 21:27
臺北縣農業
活動紀要
◎八十四年五月二十一日
《本刊訊》本府農業局(漁業課)為加強漁業資源保育及漁業推廣之工作,於五月二十一日在龍洞南口海洋公園舉辦『臺北縣關懷漁業親子之旅-魚苗放流活動』,內容包括黑鯛魚苗放流,漁產品品嚐及漁業資源保育之宣導。參加人數包括農漁業界來賓、澳底國小及和美國小的師生及家長、本府員工眷屬及本縣縣民,總計超過千人。

活動當天主要是八萬尾黑鯛魚苗的放流,縣政府希望能藉由黑鯛魚苗的放流使得資源量有恢復的可能。此外,還包括漁產品品嚐會:介紹臺北縣漁產品九孔、淡水魚丸等各種美食。以及漁業資源保育說明及宣導墊板的分送等,使來賓不但能從沿岸看到豐富的海洋生物,並能瞭解我們應該如何保育及愛護屬於我們的漁業資源。

本活動的主要目的,希望參與民眾經由接近海洋,認識海洋,對海洋生物及漁業產生關懷,勿用毒魚、電魚、炸魚的等非法捕魚方式傷害沿近海漁業資源,留給人類永續利用的空間。


心得:第一次主辦大型活動,帶著肚子裡五個月大的Sonic去當活動司儀,看到大家玩的很開心,也希望這些參加活動的小朋友以後能成為環保的尖兵!

臺北縣關懷漁業親子之旅-1995(完整版)

文章日期:2008-08-06 21:32

<<以下是活動完整紀錄,現在看來有些像論文格式,連謝辭都有,令人不禁莞爾>>

臺北縣關懷漁業親子之旅-魚苗放流活動之籌畫及執行

摘要

    臺北縣政府農業局於84521日在貢寮鄉龍洞南口海洋公園舉辦「臺北縣關懷漁業親子之旅-魚苗放流活動」,內容有黑鯛魚苗放流、漁產品品嚐及漁業資源保育觀念之宣導,該活動吸引上千名大臺北地區民眾參與,為漁業資源保育及漁業推廣作了一次良好的示範。

引言

    本活動經費主要由農委會「沿岸漁業資源保育及開發利用(八四農建-.--06(2))」計畫補助,本計畫在去年度(83)曾補助宜蘭縣舉辦親子魚苗放流活動。本縣為達到漁業推廣及漁業資源保育宣導之目的,在83年度運用本府經費於野柳風景區舉辦「臺北縣關懷漁業之旅」,活動參加人數約八百人。
今年度(84)本計畫補助臺北縣、臺南縣及屏東縣琉球區漁會等三個單位舉辦漁業資源保育知性之旅。其中,臺南縣政府於831225日在將軍鄉馬沙溝舉行180人之黑鯛魚苗放流及紅樹林巡禮活動;琉球區漁會於8448日連同漁業局所辦之觀摩會在小琉球漁業資源保育區舉辦「漁業知性之旅」,放流嘉臘魚苗,參加人員為當地學生500名。本縣則因放流魚種之繁殖狀況及氣候等因素,於84521日舉辦本活動,並將參加對象擴大為台北地區親子共同參與,故名之為「臺北縣關懷漁業親子之旅-魚苗放流活動」。

在漁業資源保育工作項目中,魚苗放流屬於栽培漁業重要的一環。透過種苗育成及大量魚苗之放流,能夠直接增加資源補充群(recruit)的數量,再輔以生態環境的改善,以期能使資源量有效的增加。雖然在放流過程中因為運送過程的損耗、放流後對環境的不適應、天敵(predator)的獵食等自然損耗(natural mortality)以及人為捕獲(fishing mortality),使得魚苗的損耗率可能相當大。而且,相較於日本進行栽培漁業時動輒百萬尾,甚至上千萬尾魚苗的放流,本省的魚苗放流數目顯得偏低,八萬尾魚苗能夠存活長大的數目可能極少,其效果自然不易顯著,所以惟有透過持續放流,希望能對漁業資源的復育有實質上的助益。

在魚種選擇上,由於黑鯛經濟價值很高,是漁民常捕撈之魚種,同時養殖技術成熟,使之成為各縣市常放流之魚種。黑鯛屬於廣鹽性魚類,分佈地區涵蓋河口地區及沿近海,繁殖期在春季,到了五、六月,成群的黑鯛魚苗會聚集於河口,在沿岸地區或河口繼續成長,為我們的漁業資源帶來新的生機。多年前龍洞也有相當量的黑鯛存在,近年由於海域環境的破壞及人為捕獲,使得黑鯛分佈範圍變少,在該地點已經很少看到黑鯛的蹤跡,因此希望能藉由黑鯛魚苗的放流使得資源量有恢復的可能。

活動籌備

    本活動初選地點包括野柳海洋公園、龍洞南口海洋公園、鹽寮海濱公園。由於去年度於萬里漁業資源保育區之野柳舉辦「臺北縣關懷漁業之旅」,所以今年改在貢寮漁業資源保育區舉行。在貢寮鄉的龍洞和鹽寮兩個地點中,顧及對於參加人員的掌控性、周邊教育及安全設備之周全性,選定龍洞南口海洋公園為今年舉辦地點。

在活動內容的規畫上,以魚苗放流為主軸。同時,為達到漁業推廣的目的,使參加人員對整體的漁業有更深入了解,所以增加漁產品品嚐及漁業資源保育宣導等項目,希望能藉此將漁業資源「保育」及「利用」兩個層面介紹給民眾,並在活動後舉辦海灘巡禮,請與會民眾清潔海灘以培養與會群眾愛護自然環境的心態,活動內容詳如表一。

表一:活動流程表
時間
地點
內容
AM 6:30
臺北縣府門口
人員開始報到。
AM 7:00
臺北縣府門口
遊覽車準時發車。
AM 9:00
澳底國小,和美國小
學生搭車前往龍洞。
AM 9:30
服務區
開始辦理報到並受理現場報名。
AM10:00
服務中心
開幕式,請局長及來賓致詞。
AM10:30
放流區(海蝕平台)
請大家依序放流。
AM10:50
品嚐區及教育區
品嚐各區漁會漁產品及教育宣導。
AM11:50
服務區
發放午餐。
PM  1:00
全區
海灘巡禮,請大家協助海灘清潔。
PM  2:00
停車場
搭原車賦歸。

    本活動參加對象除原定的農漁界來賓約百人、澳底國小及和美國小師生及家長兩百人外,並開放給本縣縣民參加。透過新聞稿的發布以接受各界報名,並經由漁會歡迎各地漁民參加。本部份四百個名額很快在三天內便額滿。此外,為提供給當天遊客參加的機會,保留二百個名額供現場報名。

    在合作單位方面,請交通部觀光局東北角風景特定區管理處提供龍洞南口海洋公園之場地及部份經費補助。在漁產品品嚐部份,經過五區漁會事前協商及本府經費補助,由其提供各區漁會著名之漁產品。教育宣導方面,在文化大學生物系曾榮政教授協助下,徵求文化大學生物系義工30名,在現場進行放流及漁業資源保育的說明。總計,為了這個上千人的活動,本府動員了包括本局員工、文化大學學生、救生單位及當地警察、醫護人員等近兩百個工作人員,分工及人數概估如表二。

活動經過

活動當天天氣狀況並不佳,因為梅雨季節鋒面來臨,天空不時飄著細雨,風浪並不平靜,卻不減本活動之熱度。參加來賓包括漁業局長官、基隆水試所、臺大及海大教授、各農漁會代表、本縣民意代表及眷屬等近百人。同時,參與民眾亦相當踴躍,除縣府所提供九部遊覽車幾乎座無虛席,現場也擠滿報名民眾,使參加人數超過千人。活動由簡單的開幕式展開,各界代表針對沿近海漁業資源枯竭的現況以及改善方式表達其關心之意,漁業局代表將政府近年來在漁業資源保育方面所作之人工魚礁、魚苗放流及取締非法捕魚等保育工作對與會來賓加以介紹。末了,由文化大學義工為現場來賓解釋魚苗放流標準動作,以提供民眾放流時作為參考。

表二:活動之工作人員分配
職務
人次
負責項目
總指揮
1
督導各小組。
縣府報到組
3
點名發車及時間控制。
隨車導遊
14
行前宣導及相關物品分送、在車上放保育錄影帶。
報到組
10
來賓簽到、引導人潮、說明活動。中午分送餐點。
接待組
10
來賓入席,參加人員進場貴賓招待。
攝影組
5
活動場地地點之攝影。
解說義工
30
示範放流,介紹漁業資源保育 
魚苗分送員
10
運送並分動線分送魚苗。
秩序組
10
放流區秩序以及品嚐區秩序,勿太擁擠。
安全維護
5
維護水中安全。
交通秩序
10
維持交通秩序 
醫護
2
意外事故緊急救護
品嚐區
50
各區漁會。
錄影
5
全程攝影。
總計
175


    魚苗放流在海蝕平台邊進行,在本府員工協助下,本府農業局局長葉義生、貢寮鄉鄉長趙國棟、漁業局股長李憲宗帶著小朋友進行,黑鯛魚苗經由小朋友的手回到大自然的懷抱,魚苗在短短十數分鐘間便被熱情的民眾放流完畢,回到大自然的黑鯛魚苗其命運將會如何呢?雖有少數在運送過程中損耗,而健康的魚苗在回到海洋的懷抱時將會有部份成為大魚的食物,但仍有許多魚苗自在的悠游其中,放流單位希望魚苗在經過一定程度的損耗與適應後,能夠長成成魚,為本縣沿海漁業資源帶來新的生機。

漁產品品嚐在放流活動後隨即展開。借由各區漁會家政班同仁精巧的手藝向大家介紹北縣特有的漁產品:貢寮鄉的生炒九孔、石花凍早已名聞遐爾。萬里區漁會的髮菜沕仔浭、香酥小魚干在香味中帶有蛋白質、DHA等豐富營養。金山區漁會的炸花蟹將富基假日魚市的熱鬧景況搬到現場。淡水區漁會的炸淡水魚丸及淡水魚酥讓人感受到淡水漁港落日風情。瑞芳區漁會的小卷、鯊魚煙及髮菜香菇湯,讓你一次飽嚐海洋動植物的美味。在這個小小的龍洞南口海洋公園讓你可以一次品嚐到臺北縣主要的漁產品,堪稱是一場「芭比的盛宴」,現場並提供每道佳餚的烹飪方式,有些勤勞的媽媽站在一邊抄了起來,想來她的孩子又有口福。我們希望能透過這樣的方式,讓民眾了解本土特有漁產品,增加其在縣民眼中的吸引力,讓家庭主婦在採購的時候能多選購漁產品,不但因其具有豐富的營養價值,並能改善漁民的生活。

    漁業資源保育之觀念宣導則持續在服務中心二樓進行。每半個小時一場的多媒體生態保育宣導短片讓大家看到多彩多姿的東北角生物。同時,現有的海洋生物及資源解說看板以及由省漁業局所提供的宣導墊板、人工魚礁模型,經由文化大學生物系學生的說明,向現場民眾傳達漁業資源保育之觀念,了解海洋生物的多樣性及其保護、保育之重要性。

    整個活動在主辦單位分送由金山區農會所製作的鄉點米食以及海灘巡禮活動中圓滿的結束。

反省及展望

    舉辦本活動的目的,主要希望參與民眾經由接近海洋,認識海洋生物,進而對海洋生物及漁業產生關懷,勿用毒魚、電魚、炸魚的等非法捕魚方式傷害沿近海漁業資源,留給人類永續利用的空間。沿近海漁業資源的減少,多肇因於對海域生態環境的破壞及對漁業資源的不當利用。若要從事復育的工作,是需要多方面的配合才能有所成效。近年來由於民眾對於海岸遊憩的需求增加,對於海岸的破壞也日益增加,這部份海域環境的維護必需由沿岸工程單位、遊憩單位等相關單位的配合及適當保護才能避免在施工時造成破壞。海域生態環境的改善則需透過漁政單位在人工魚礁的投放等方面加以改善,以創造適合海洋生物生活的環境。在對資源的利用上,除了經由漁政單位的取締非法捕魚及禁漁期、禁漁區等相關限制來杜絕不當利用,以及漁民的配合來塑造優良海洋牧場的環境外,更需積極配合放流魚苗,才能使放流活動在教育宣導等目的外,達到其真正豐裕海洋資源的效益。

同時,本次活動尚有可改善之處,在此一併提出探討:

一、魚種及地點的選擇

    在活動舉辦地點的選擇中,曾面臨到問題是,究竟最適合黑鯛放流之地點為何?一般漁民反應,河口較常有黑鯛的出現,文化大學曾教授亦表示其原因為河口營養鹽較多,鹽度較低,所以能吸引黑鯛。但是,另一方面考慮到對黑鯛魚苗來說,河口的天敵及人為捕獲壓力較大,可能對魚苗的傷害也大。二來河口並不適宜舉辦相關活動。同時考慮到東北角沿岸的浮游生物相當豐富,周邊教育、安全設備齊全,所以仍選擇龍洞作為活動舉辦地點。希望5公分大的黑鯛魚苗在本身具有游泳能力的情況下,在35天的適應期後,能藉助沿岸流游向較適當的地點生存。此外,在來年舉辦時,將會考慮到視地點放流嘉臘等其它海水性魚種,使之能更快適應,避免遷徙過程。

二、教育宣導之加強

    本次活動由於地點及時間之限制,僅利用現場硬體設備針對海洋生物及資源作簡單之介紹。未來,如果時間能加長,可以尋找適當的場地舉辦魚拓之教學製作(現場製作約需二小時),人工魚礁模型之製作,並走進海洋認識其多彩多姿的海濱生物,透過更精緻的內容來進行此漁業知性之旅。

三、「海宴」的推廣展售:

    漁業局負責漁業推廣業務的部門為因應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