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最早在2000年寫給漁業推廣,有關大西洋黑鮪的文章,起初是因為在台大博士班時候,老師交代的讀書作業之一,適逢剛轉到漁業署工作,就寫給漁業推廣,孰料,幾年之後,大西洋黑鮪資源因為過度捕撈到成為全球指標性物種~~~
****************************************************************************
前言
大西洋海域之漁業資源利用由來已久,早在一九六六年就成立了大西洋鮪類保育委員
會(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the Conservation of Atlantic Tuna,ICCAT)來
保育該海域的鮪類資源,目前會員國計包括美國、法國、日本、韓國等二十六個,管
理魚種包括黑鮪、長鰭鮪、大目鮪、黃鰭鮪、劍旗魚等十餘種。為使大西洋海域鮪類
資源永續利用,ICCAT針對每種資源每兩年評估一次,經由各主要漁獲國家所提供的
時間序列資料,進行最大持續生產量(maximum sustainable yield, MSY)、總容許
捕撈量(total allowable catch, TAC)及最適體長、最適漁獲大小的估算,作為訂
定保育措施之參考。
談到黑鮪,就想到日本生魚片市場。的確,可長達3.5公尺,重達455公斤的黑鮪是
日本生魚片市場的高級品,因為具有高經濟價值,吸引各國漁民競相捕撈;為求黑鮪
資源永續利用,ICCAT對黑鮪資源利用訂定嚴密的措施,包括總容許捕撈量、漁獲體
長、禁漁區等多項管理措施,希望能在資源永續的前提下充分利用黑鮪,本文重點即
在於大西洋地區黑鮪系群生態習性及資源管理措施。
管理機關ICCAT
鑒於黑鮪的高經濟價值,以及在1960年代以後因為大量投入努力量所導致的資源衰
退,在大西洋捕撈黑鮪的眾多漁撈及沿岸國組成了ICCAT來管理黑鮪等鮪類及相關魚
類資源,底下設有委員會(Commission)、理事會(Council) 、秘書處(Executive
Secretary)、委員小組(Subjectives panels)、以下又分為財務及行政常設委員會
(Standing Committee on Finance and Administration,STACFAD)、研究及統計常
設委員會(Standing Committee on Research and Statistics,SCRS)、紀律委員會
(Compliance Committee)、改善統計及保育措施永久工作小組(Permanent Working
Group on Improvement of Statistics and Conservation Measures,PWG)等委員會。
ICCAT另外依據魚種分為熱帶鮪類小組(管理黃鰭鮪、正鰹、大目鮪)、北方溫帶鮪
類(管理黑鮪、長鰭鮪)、南方溫帶鮪類(管理南方黑鮪、長鰭鮪)、其他(管理鰹魚、
劍旗魚、旗魚、其他魚種)等四個小組,個別針對目標魚種進行相關評估管理。
系群定義
在資源評估時,第一個要解決的問題,就是系群(stock)的分布,特別是針對高度洄
游魚種,大西洋黑鮪的系群畫分至今仍是個具爭議性的問題。大西洋黑鮪目前分為西
大西洋及東大西洋(含地中海)兩個系群(stock)管理,其中西大西洋資源量較少,
採取的管理措施也較嚴格。
黑鮪分布地區主要在大西洋表層至五百公尺深之水域,在東西大西洋各有不同之洄游
路徑,在五歲到八歲之間性成熟(東西大西洋略有不同),但仍有許多生殖生理方面
的問題,例如黑鮪為一次產卵或多次產卵、詳細產卵行為等有待更深入的研究來解答。
談到黑鮪系群的問題,早在1926年M. Sella利用標識回收的方法初步確定黑鮪在東
大西洋及西大西洋的兩條洄游路徑,在1970年,F. J. Mather等人將黑鮪劃分為三
個系群,分別為東大西洋、西大西洋及地中海三群,並且認為可能有另外一群在南大
西洋。在1990年,Murry則認為將黑鮪分為兩大系群的分法與科學證據並不完全吻
合,他認為東西大西洋間黑鮪的洄游率甚至大於東大西洋與地中海間的洄游率;惟
ICCAT評估目前黑鮪的資源量,決定將北大西洋以東經45度為界,南大西洋以東經25
度為界,將大西洋黑鮪分為兩個系群進行管理,並先對資源量較少的西大西洋進行配
額管制,究竟這樣的分法是否適合?在1994年由美國國家科學院海洋研究委員會組
成的研究小組,對於本問題提出一份百餘頁的報告,從以下的觀點來質疑這種分法:
(一)基因分析
在目前相關針對黑鮪研究仍欠缺的情況下,尚無法證明東西兩系群有基因上的區隔,
仍需要更進一步研究資料。
(二)生活史參數:
1.產卵場:目前發現東西大西洋各有一個產卵場,但從標識放流結果有混合的情況來
看,有兩個不同的產卵場並不意味兩個系群間有生殖隔離。
2.繁殖期:墨西哥灣群的繁殖期在四月中到六月中,地中海群的則在六月到八月,尚
無證據指出兩者的時期不同是受到氣候或環境因素影響,而且經由標識實驗,顯示黑
鮪可以在六十天內游過大西洋,所以黑鮪亦有可能在同年內從西大西洋游到東大西
洋,進行兩次產卵。
3.成熟年齡:依據Baglin(1982)等人的研究,顯示東大西洋黑鮪的成熟年齡約為三
歲,而西大西洋則為四到五歲,顯示西大西洋黑鮪較東大西洋來得晚熟,不過Clay(1990)
則質疑前項分析的採樣數小或採樣時期不適當所可能導致的誤差。
其實,在某些生活史資料上,因為有許多參數尚未確定,所以僅能提供參考,還需要
全面性的研究,才能認定東西大西洋黑鮪在生活史方面的異同。
(三)跨大西洋性洄游
自1954年迄今,美國海洋漁業局(National Marine Fisheries Service,NMFS)進
行了相當多標識黑鮪的研究工作,早期以成魚為主,近年將標識對象拓展到0歲的幼
魚。利用標識再捕的資料進行交流率(transfer rate)分析,結果顯示經由單一標
識及雙標識實驗,推測標識脫落率約為0.2,西大西洋到東大西洋之移動可能每年略
有不同,兩個系群中有所交流,西到東之交流率約為0.01,東到西之交流率約為0.02,
總共約為0.03,其中必須注意到標識未回報及自然死亡率的問題,不過整體來說,
交流率並不算大,因為有交流的標識數在總回收標識數來說算蠻低的。
(四)生產量模式評估:
在生產量評估方面,黑鮪產量自1970年以來下降了20%,其原因並不清楚,因為其
產卵群和補充群之間的關係尚不明確,而ICCAT評估時多將兩群分開計劃,實際上在
兩系群存在有交流的情況下,應對兩系群併同考量管理為宜。
經由以上的評估,美國科學小組認為現有兩個系群間存在有明顯的交流現象,應足以
影響資源評估結果;且針對一個系群、兩個產卵場的情況下,MSY值不容易估算,而
建議ICCAT應考量針對大西洋黑鮪資源,在一個系群的前提下,重新進行MSY評估,
以訂定更為妥善的管理策略。
此研究宗旨,背後有其利益因素考量,因為截至1994年,黑鮪的資源管理在西大西
洋已採取配額管制,而在東大西洋及地中海除對漁獲體長及船隻長度加以限制外,並
未對漁獲量進行限額,而西大西洋的努力量也不被允許移到東大西洋,所以美國希望
透過將兩大系群視為一群的方式,藉以提高美國在整個大西洋的黑鮪漁獲配額,但本
案在討論後並未被採用,因為目前東西大西洋系群資源量差距相當大,認為即使兩系
群間有交流,但其影響對於系群變動應有限,在管理措施的擬訂上,故仍沿用東西兩
系群模式擬訂管理措施,不過ICCAT的科學家也開始討論兩個系群交流管理模式擬
訂,在1995、1996年間均有相當多文章討論到兩個系群,或說一個系群的評估模式。
資源評估
ICCAT的研究及統計常設委員會(SCRS)對於黑鮪資源量評估的步驟大致如下:
(一)由各國提供漁獲資料
對於漁業現況的全面性了解是進行資源評估所不可或缺的第一步,目前在大西洋地區
捕撈黑鮪的漁業國家及漁業種類繁多,漁獲量從1990年的兩萬六千公噸增加到1997
年的四萬三千公噸,其中1996年高達四萬八千公噸。以1997年為例,在東大西洋總
漁獲量為41,255公噸,其中大部分為地中海的漁獲量,主要漁獲國為日本、法國、
義大利及西班牙等;西大西洋總漁獲量則為2,154公噸,主要漁獲國為美國、加拿大
及日本。此外,還有歐洲一些沿岸國小規模的曳繩釣等漁法,其漁獲量相對而言偏低。
(二)CPUE序列選取及標準化
在上述漁法中,以圍網及延繩釣漁獲資料較為重要,在進行資源評估時,主要是採用
東大西洋的日本延繩釣、西班牙活餌釣(baitboat)及trap(類似定置網,較簡易之
設備)、法國圍網的資料,以及西大西洋的美國、加拿大、日本的漁獲資料時間序列。
基本上,各國所提供的是名目努力量(nominal effort),但因為各國及各種漁具漁
獲效率(efficiency)不同,所以必須經過GLM等方法標準化,才能進行後續評估。
(三)生物參數
進行資源評估時必須有其他生物參數作為參考,包括黑鮪的生活史、洄游狀況、自然
死亡率、棲地需求、生殖生態等方面的資料,才能在模式套用的過程中符合自然狀況。
(四)將魚體捕獲大小(catch at size)轉換為魚體捕獲年齡 (catch at age)
主要目的是將體長頻度轉換為年齡頻度,以進一步利用VPA模式(virtual population
analysis,虛擬系群分析)進行分析,本小組以ASPM(age-structured production
model,年齡結構生產量模式)以及改良式虛擬系群分析(Adaptive VPA, ADAPT)作為
主要模式。
(五)預測
運用上述的資料及模式,主要目的在於透過對黑鮪資源量變動模式的架構,進而預測
在不同假設漁獲量下,未來二十年內資源可能的變動情況,再經由模擬結果選取適當
之漁獲配額;在1995年所得到的預測結果,東大西洋及西大西洋的最大持續生產量
(MSY)分別為40,000公噸及2,500公噸,惟在參酌實際的漁獲資料、漁業資源復育
計畫等問題,東大西洋及西大西洋的建議捕撈量分別為30,000公噸及2500公噸。
(六)建議
在完成相關資源評估模式之後,研究及統計常設委員會也做成一份詳細的管理建議,
包括漁獲資料的加強蒐集、研究將成長方程式以月為計量單位、加強對高齡魚年齡的
鑑定並對於各國漁獲資料加以更深入的分析,以期對於黑鮪資源的復育與管理有更詳
實的評估。
重要管理措施從1974年以來,ICCAT針對大西洋黑鮪資源變動擬訂許多措施,規定逐年增加,範
圍從最小體長限制到近年的總容許捕撈量訂定,為的是想維持黑鮪系群的資源量。在
1998年所新頒布的措施中比較重要者有:
(一)0歲黑鮪之管理規定
禁止於東大西洋及地中海捕捉3.2公斤以下之0歲黑鮪,禁止裝載0歲黑鮪。
(二)地中海圍網船隊之禁漁期
每年五月一日至三十一日禁止於亞德里亞海作業,七月十六日至八月十五日於地中海
以外海域作業。
(三)東大西洋及地中海之漁獲配額
1999年之總容許捕撈量為32,000公噸,非會員國為2,486公噸,其中我國為714公
噸;2000年之TAC為29,500公噸,非會員國為2,291公噸,其中我國為658公噸。
(四)西大西洋資源回復計畫
1983年起西大西洋開始設定總容許捕撈量為2,660公噸,120公分以下禁捕,墨西哥
灣產卵場則全年禁捕,但觀諸西大西洋資源未見改善,復於1998年擬定更完善之計
畫,希望協助資源回復,本計畫為期20年,全年禁止於墨西哥灣產卵場捕魚,禁止
將西大西洋及東大西洋的努力量轉移,並鼓勵各國進行標識黑鮪放流研究,希望能讓
產卵群在20年內回復到1995年時資源量的兩倍。
結論
我國於1998年以合作會員身分加入ICCAT,對於ICCAT的諸多協定亦應遵循,以求
黑鮪資源之永續利用,目前業由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漁業署在八十八年度依據ICCAT新
的管理規定,公告「八十八年我國漁船或漁獲物運搬船赴大西洋海域從事黑鮪延繩釣
作業應行遵守及注意事項」、「八十八年我國鮪延繩釣漁船在大西洋海域作業規定事
項」、「八十八年我國漁船或漁獲物運搬船赴大西洋海域從事大目鮪作業應行遵守及注
意事項」,其中規範了漁船必須透過台灣地區遠洋鮪魚公會報經主管機關核轉始得前
往、必須定期繳交漁獲資料以及限制大西洋大目鮪作業船數等規定,透過種種方式管
理我國船隊在該海域的作業,以配合ICCAT的各項措施,並且定期提供漁獲資料、捐
助該組織之研究計畫等,以爭取分配配額,維護我國漁船作業權益。
基於黑鮪對於我國遠洋鮪漁業之重要性,以及因應國際上對於責任制漁業觀念的重
視,我國有必要全面性注重對於漁獲資料的回收及研究分析工作,在國際會議上爭取
合理的漁獲配額。同時,利用參考鮪類資源相關評估及管理模式,亦可以作為國內產
官學界在擬定遠洋及沿近海漁業資源保育相關措施時之應用。
參考文獻Anon. 1995, An assessment of Atlantic bluefin tuna - Committee to review of
Atlantic bluefin tuna, U.S.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Pp148.
Anon, 1997, Report of the ICCAAT SCRS bluefin tuna stock assessment session,
ICCAT Collective Volume of Scientific Paper Vol. 46(1): 1-34.
****************************************************************************
前言
大西洋海域之漁業資源利用由來已久,早在一九六六年就成立了大西洋鮪類保育委員
會(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the Conservation of Atlantic Tuna,ICCAT)來
保育該海域的鮪類資源,目前會員國計包括美國、法國、日本、韓國等二十六個,管
理魚種包括黑鮪、長鰭鮪、大目鮪、黃鰭鮪、劍旗魚等十餘種。為使大西洋海域鮪類
資源永續利用,ICCAT針對每種資源每兩年評估一次,經由各主要漁獲國家所提供的
時間序列資料,進行最大持續生產量(maximum sustainable yield, MSY)、總容許
捕撈量(total allowable catch, TAC)及最適體長、最適漁獲大小的估算,作為訂
定保育措施之參考。
談到黑鮪,就想到日本生魚片市場。的確,可長達3.5公尺,重達455公斤的黑鮪是
日本生魚片市場的高級品,因為具有高經濟價值,吸引各國漁民競相捕撈;為求黑鮪
資源永續利用,ICCAT對黑鮪資源利用訂定嚴密的措施,包括總容許捕撈量、漁獲體
長、禁漁區等多項管理措施,希望能在資源永續的前提下充分利用黑鮪,本文重點即
在於大西洋地區黑鮪系群生態習性及資源管理措施。
管理機關ICCAT
鑒於黑鮪的高經濟價值,以及在1960年代以後因為大量投入努力量所導致的資源衰
退,在大西洋捕撈黑鮪的眾多漁撈及沿岸國組成了ICCAT來管理黑鮪等鮪類及相關魚
類資源,底下設有委員會(Commission)、理事會(Council) 、秘書處(Executive
Secretary)、委員小組(Subjectives panels)、以下又分為財務及行政常設委員會
(Standing Committee on Finance and Administration,STACFAD)、研究及統計常
設委員會(Standing Committee on Research and Statistics,SCRS)、紀律委員會
(Compliance Committee)、改善統計及保育措施永久工作小組(Permanent Working
Group on Improvement of Statistics and Conservation Measures,PWG)等委員會。
ICCAT另外依據魚種分為熱帶鮪類小組(管理黃鰭鮪、正鰹、大目鮪)、北方溫帶鮪
類(管理黑鮪、長鰭鮪)、南方溫帶鮪類(管理南方黑鮪、長鰭鮪)、其他(管理鰹魚、
劍旗魚、旗魚、其他魚種)等四個小組,個別針對目標魚種進行相關評估管理。
系群定義
在資源評估時,第一個要解決的問題,就是系群(stock)的分布,特別是針對高度洄
游魚種,大西洋黑鮪的系群畫分至今仍是個具爭議性的問題。大西洋黑鮪目前分為西
大西洋及東大西洋(含地中海)兩個系群(stock)管理,其中西大西洋資源量較少,
採取的管理措施也較嚴格。
黑鮪分布地區主要在大西洋表層至五百公尺深之水域,在東西大西洋各有不同之洄游
路徑,在五歲到八歲之間性成熟(東西大西洋略有不同),但仍有許多生殖生理方面
的問題,例如黑鮪為一次產卵或多次產卵、詳細產卵行為等有待更深入的研究來解答。
談到黑鮪系群的問題,早在1926年M. Sella利用標識回收的方法初步確定黑鮪在東
大西洋及西大西洋的兩條洄游路徑,在1970年,F. J. Mather等人將黑鮪劃分為三
個系群,分別為東大西洋、西大西洋及地中海三群,並且認為可能有另外一群在南大
西洋。在1990年,Murry則認為將黑鮪分為兩大系群的分法與科學證據並不完全吻
合,他認為東西大西洋間黑鮪的洄游率甚至大於東大西洋與地中海間的洄游率;惟
ICCAT評估目前黑鮪的資源量,決定將北大西洋以東經45度為界,南大西洋以東經25
度為界,將大西洋黑鮪分為兩個系群進行管理,並先對資源量較少的西大西洋進行配
額管制,究竟這樣的分法是否適合?在1994年由美國國家科學院海洋研究委員會組
成的研究小組,對於本問題提出一份百餘頁的報告,從以下的觀點來質疑這種分法:
(一)基因分析
在目前相關針對黑鮪研究仍欠缺的情況下,尚無法證明東西兩系群有基因上的區隔,
仍需要更進一步研究資料。
(二)生活史參數:
1.產卵場:目前發現東西大西洋各有一個產卵場,但從標識放流結果有混合的情況來
看,有兩個不同的產卵場並不意味兩個系群間有生殖隔離。
2.繁殖期:墨西哥灣群的繁殖期在四月中到六月中,地中海群的則在六月到八月,尚
無證據指出兩者的時期不同是受到氣候或環境因素影響,而且經由標識實驗,顯示黑
鮪可以在六十天內游過大西洋,所以黑鮪亦有可能在同年內從西大西洋游到東大西
洋,進行兩次產卵。
3.成熟年齡:依據Baglin(1982)等人的研究,顯示東大西洋黑鮪的成熟年齡約為三
歲,而西大西洋則為四到五歲,顯示西大西洋黑鮪較東大西洋來得晚熟,不過Clay(1990)
則質疑前項分析的採樣數小或採樣時期不適當所可能導致的誤差。
其實,在某些生活史資料上,因為有許多參數尚未確定,所以僅能提供參考,還需要
全面性的研究,才能認定東西大西洋黑鮪在生活史方面的異同。
(三)跨大西洋性洄游
自1954年迄今,美國海洋漁業局(National Marine Fisheries Service,NMFS)進
行了相當多標識黑鮪的研究工作,早期以成魚為主,近年將標識對象拓展到0歲的幼
魚。利用標識再捕的資料進行交流率(transfer rate)分析,結果顯示經由單一標
識及雙標識實驗,推測標識脫落率約為0.2,西大西洋到東大西洋之移動可能每年略
有不同,兩個系群中有所交流,西到東之交流率約為0.01,東到西之交流率約為0.02,
總共約為0.03,其中必須注意到標識未回報及自然死亡率的問題,不過整體來說,
交流率並不算大,因為有交流的標識數在總回收標識數來說算蠻低的。
(四)生產量模式評估:
在生產量評估方面,黑鮪產量自1970年以來下降了20%,其原因並不清楚,因為其
產卵群和補充群之間的關係尚不明確,而ICCAT評估時多將兩群分開計劃,實際上在
兩系群存在有交流的情況下,應對兩系群併同考量管理為宜。
經由以上的評估,美國科學小組認為現有兩個系群間存在有明顯的交流現象,應足以
影響資源評估結果;且針對一個系群、兩個產卵場的情況下,MSY值不容易估算,而
建議ICCAT應考量針對大西洋黑鮪資源,在一個系群的前提下,重新進行MSY評估,
以訂定更為妥善的管理策略。
此研究宗旨,背後有其利益因素考量,因為截至1994年,黑鮪的資源管理在西大西
洋已採取配額管制,而在東大西洋及地中海除對漁獲體長及船隻長度加以限制外,並
未對漁獲量進行限額,而西大西洋的努力量也不被允許移到東大西洋,所以美國希望
透過將兩大系群視為一群的方式,藉以提高美國在整個大西洋的黑鮪漁獲配額,但本
案在討論後並未被採用,因為目前東西大西洋系群資源量差距相當大,認為即使兩系
群間有交流,但其影響對於系群變動應有限,在管理措施的擬訂上,故仍沿用東西兩
系群模式擬訂管理措施,不過ICCAT的科學家也開始討論兩個系群交流管理模式擬
訂,在1995、1996年間均有相當多文章討論到兩個系群,或說一個系群的評估模式。
資源評估
ICCAT的研究及統計常設委員會(SCRS)對於黑鮪資源量評估的步驟大致如下:
(一)由各國提供漁獲資料
對於漁業現況的全面性了解是進行資源評估所不可或缺的第一步,目前在大西洋地區
捕撈黑鮪的漁業國家及漁業種類繁多,漁獲量從1990年的兩萬六千公噸增加到1997
年的四萬三千公噸,其中1996年高達四萬八千公噸。以1997年為例,在東大西洋總
漁獲量為41,255公噸,其中大部分為地中海的漁獲量,主要漁獲國為日本、法國、
義大利及西班牙等;西大西洋總漁獲量則為2,154公噸,主要漁獲國為美國、加拿大
及日本。此外,還有歐洲一些沿岸國小規模的曳繩釣等漁法,其漁獲量相對而言偏低。
(二)CPUE序列選取及標準化
在上述漁法中,以圍網及延繩釣漁獲資料較為重要,在進行資源評估時,主要是採用
東大西洋的日本延繩釣、西班牙活餌釣(baitboat)及trap(類似定置網,較簡易之
設備)、法國圍網的資料,以及西大西洋的美國、加拿大、日本的漁獲資料時間序列。
基本上,各國所提供的是名目努力量(nominal effort),但因為各國及各種漁具漁
獲效率(efficiency)不同,所以必須經過GLM等方法標準化,才能進行後續評估。
(三)生物參數
進行資源評估時必須有其他生物參數作為參考,包括黑鮪的生活史、洄游狀況、自然
死亡率、棲地需求、生殖生態等方面的資料,才能在模式套用的過程中符合自然狀況。
(四)將魚體捕獲大小(catch at size)轉換為魚體捕獲年齡 (catch at age)
主要目的是將體長頻度轉換為年齡頻度,以進一步利用VPA模式(virtual population
analysis,虛擬系群分析)進行分析,本小組以ASPM(age-structured production
model,年齡結構生產量模式)以及改良式虛擬系群分析(Adaptive VPA, ADAPT)作為
主要模式。
(五)預測
運用上述的資料及模式,主要目的在於透過對黑鮪資源量變動模式的架構,進而預測
在不同假設漁獲量下,未來二十年內資源可能的變動情況,再經由模擬結果選取適當
之漁獲配額;在1995年所得到的預測結果,東大西洋及西大西洋的最大持續生產量
(MSY)分別為40,000公噸及2,500公噸,惟在參酌實際的漁獲資料、漁業資源復育
計畫等問題,東大西洋及西大西洋的建議捕撈量分別為30,000公噸及2500公噸。
(六)建議
在完成相關資源評估模式之後,研究及統計常設委員會也做成一份詳細的管理建議,
包括漁獲資料的加強蒐集、研究將成長方程式以月為計量單位、加強對高齡魚年齡的
鑑定並對於各國漁獲資料加以更深入的分析,以期對於黑鮪資源的復育與管理有更詳
實的評估。
重要管理措施從1974年以來,ICCAT針對大西洋黑鮪資源變動擬訂許多措施,規定逐年增加,範
圍從最小體長限制到近年的總容許捕撈量訂定,為的是想維持黑鮪系群的資源量。在
1998年所新頒布的措施中比較重要者有:
(一)0歲黑鮪之管理規定
禁止於東大西洋及地中海捕捉3.2公斤以下之0歲黑鮪,禁止裝載0歲黑鮪。
(二)地中海圍網船隊之禁漁期
每年五月一日至三十一日禁止於亞德里亞海作業,七月十六日至八月十五日於地中海
以外海域作業。
(三)東大西洋及地中海之漁獲配額
1999年之總容許捕撈量為32,000公噸,非會員國為2,486公噸,其中我國為714公
噸;2000年之TAC為29,500公噸,非會員國為2,291公噸,其中我國為658公噸。
(四)西大西洋資源回復計畫
1983年起西大西洋開始設定總容許捕撈量為2,660公噸,120公分以下禁捕,墨西哥
灣產卵場則全年禁捕,但觀諸西大西洋資源未見改善,復於1998年擬定更完善之計
畫,希望協助資源回復,本計畫為期20年,全年禁止於墨西哥灣產卵場捕魚,禁止
將西大西洋及東大西洋的努力量轉移,並鼓勵各國進行標識黑鮪放流研究,希望能讓
產卵群在20年內回復到1995年時資源量的兩倍。
結論
我國於1998年以合作會員身分加入ICCAT,對於ICCAT的諸多協定亦應遵循,以求
黑鮪資源之永續利用,目前業由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漁業署在八十八年度依據ICCAT新
的管理規定,公告「八十八年我國漁船或漁獲物運搬船赴大西洋海域從事黑鮪延繩釣
作業應行遵守及注意事項」、「八十八年我國鮪延繩釣漁船在大西洋海域作業規定事
項」、「八十八年我國漁船或漁獲物運搬船赴大西洋海域從事大目鮪作業應行遵守及注
意事項」,其中規範了漁船必須透過台灣地區遠洋鮪魚公會報經主管機關核轉始得前
往、必須定期繳交漁獲資料以及限制大西洋大目鮪作業船數等規定,透過種種方式管
理我國船隊在該海域的作業,以配合ICCAT的各項措施,並且定期提供漁獲資料、捐
助該組織之研究計畫等,以爭取分配配額,維護我國漁船作業權益。
基於黑鮪對於我國遠洋鮪漁業之重要性,以及因應國際上對於責任制漁業觀念的重
視,我國有必要全面性注重對於漁獲資料的回收及研究分析工作,在國際會議上爭取
合理的漁獲配額。同時,利用參考鮪類資源相關評估及管理模式,亦可以作為國內產
官學界在擬定遠洋及沿近海漁業資源保育相關措施時之應用。
參考文獻Anon. 1995, An assessment of Atlantic bluefin tuna - Committee to review of
Atlantic bluefin tuna, U.S.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Pp148.
Anon, 1997, Report of the ICCAAT SCRS bluefin tuna stock assessment session,
ICCAT Collective Volume of Scientific Paper Vol. 46(1): 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