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眾疲勞時,轉動脖子做伸展,太用力或過度恐造成傷害?台大醫院北護分院復健科主治醫師韓德生昨(七)日指出,一般來說,這類伸展運動是相對安全的,受傷機率不大,除非民眾動太快,才可能造成肌肉拉傷。
很多民眾可能習慣在疲勞時,稍微轉動脖子做伸展運動,有何注意事項?台大醫院北護分院復健科主治醫師韓德生指出,原則上,只要民眾動作別做太快,慢慢拉,遇到感覺脖子很緊或痛時,就停下來,一般來說,這類伸展運動相對安全很多,受傷機會不大。醫師強調,除非民眾一時運動太快,才可能造成肌纖維、肌腱小斷裂、出血,造成肌肉拉傷,得痛上個數天。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復健科醫師曾頌惠則建議,民眾在轉動脖子做伸展時,應一次一個方向,慢慢彎,稍停數秒,再轉回去,若遇到感覺脖子很緊就停下來,之後第二次、第三次慢慢增加轉動的角度,一次以轉一邊為主,避免脖子左右搖擺不定受傷。
不過,即便上述伸展運動對一般人來說,算很安全,但復健科醫師韓德生仍提醒,若有脖子病變,即脖子長骨刺患者每次後仰(頭往上看),就會出現手麻症狀,這類患者就不適合做後仰的動作。
除此,復健科醫師韓德生還說,包括術後、有不穩定脊椎或內頸動脈剝離等病史民眾,也不適合做上述伸展運動,建議民眾要做前應先請教醫師,以避免因上述小小的伸展運動卻仍部分人造成傷害。不過,醫師韓德生強調,這類族群,臨床相對罕見。
另,醫師曾頌惠補充,有民眾做伸展時,聽到關節發出聲音會有滿足感,因而讓關節鏗鏗鏘鏘響個不停,但醫師說,壓力變化會對關節造成傷害,提醒民眾不應以讓關節發出聲響為樂。
Four of us, work hard, play hard, enjoy and sharing our life to each others. Became 6 at Sep 2022
2013年12月11日 星期三
2013年5月18日 星期六
Gene expression profiling of breast cancer survivability---用21個基因推測乳癌,夠有效率!
文章日期:2013-05-17 12:11
Gene expression profiling of breast cancer survivability by pooled cDNA microarray analysis using logistic regression,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 and decision trees
Hsiu-Ling Chou1, Chung-Tay Yao2, Sui-Lun Su3, Chia-Yi Lee3, Kuang-Yu Hu4, Harn-Jing Terng5, Yun-Wen Shih3, Yu-Tien Chang3, Yu-Fen Lu3, Chi-Wen Chang6, Mark L Wahlqvist7, Thomas Wetter8 and Chi-Ming Chu3*
BMC Bioinformatics 2013, 14:100 doi:10.1186/1471-2105-14-100
Background
Microarray technology can acquire information about thousands of genes simultaneously. We analyzed published breast cancer microarray databases to predict five-year recurrence and compared the performance of three data mining algorithms of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 (ANN), decision trees (DT) and logistic regression (LR) and two composite models of DT-ANN and DT-LR. The collection of microarray datasets from the Gene Expression Omnibus, four breast cancer datasets were pooled for predicting five-year breast cancer relapse. After data compilation, 757 subjects, 5 clinical variables and 13,452 genetic variables were aggregated. The bootstrap method, Mann–Whitney U test and 20-fold cross-validation were performed to investigate candidate genes with 100 most-significant p-values. The predictive powers of DT, LR and ANN models were assessed using accuracy and the area under ROC curve. The associated genes were evaluated using Cox regression.
Results
The DT models exhibited the lowest predictive power and the poorest extrapolation when applied to the test samples. The ANN models displayed the best predictive power and showed the best extrapolation. The 21 most-associated genes, as determined by integration of each model, were analyzed using Cox regression with a 3.53-fold (95% CI: 2.24-5.58) increased risk of breast cancer five-year recurrence…
Conclusions
The 21 selected genes can predict breast cancer recurrence. Among these genes, CCNB1, PLK1 and TOP2A are in the cell cycle G2/M DNA damage checkpoint pathway. Oncologists can offer the genetic information for patients when understanding the gene expression profiles on breast cancer recurrence.
Keywords:
Breast cancer; Microarray;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Logistic regression; Decision tree
使用資料探勘演算法預測非肺小細胞肺癌患者存活情形及其效能比較
使用資料探勘演算法預測非肺小細胞肺癌患者存活情形及其效能比較
文章日期:2013-05-17 12:02
資料越來越多,資料探勘也越來越重要,特別是資訊不足的時候,模式很重要
下面研究三種探勘方法,建議用決策樹決定變項,將變項丟進LOGISTIC MODEL,
不過因為樣本數要夠多,四百多個可能都不太夠,
所以樣本不夠就靠類神經方法可能幫得上忙!
Author: 翁紹宏* 陳麗帆 朱基銘 白璐 楊燦 劉立 孫建安
摘要
本研究使用決策樹、類神經網路和邏輯斯迴歸模型三種資料探勘演算法來探討影響非小細胞肺癌的預後因子及影響模型預測能力的因素(不同資料庫、不同死因、單或複合模型和樣本大小)。本研究的研究對象為美國癌症登記資料檔(the Surveillance, Epidemiology, and End Results, SEER),選取自西元1988年至2004年間診斷為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並依據死因的不同將其分為死於肺癌與死於轉移癌;資料經過修整後,共有16個自變項納入分析,並根據其存活情形分為一年、三年和五年存活情形。模型的評估指標為準確率(accuracy, ACC)、ROC曲線下的面積(area under the ROC curve, AUC)和外推力(external generalization)。為避免隨機抽樣造成資料的誤差,本研究將對資料庫進行十折交叉驗證(10-fold cross-validation)。
研究結果顯示,影響美國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死於肺癌的一年、三年和五年存活情形預後因子為手術種類、臨床分組和腫瘤擴散程度;影響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死於轉移癌的一年、三年和五年存活情形預後因子為手術種類、臨床分期和檢驗淋巴結個數。
三個模型的預測力表現以類神經網路模型的表現較好,外推能力則以邏輯斯廻歸模型表現較好。樣本人數建議為至少為3500人,其中以邏輯氏回歸模型最容易受到小樣本的影響; 決策樹則是會因為資料庫提供的訊息不足而無法成樹。複合模型的部份,其結果顯示,當決策樹的測試組的ACC值較另外兩個模型好時,則複合模型的測試組AUC值就會提高。
關鍵字:lung cancer, decision tree,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logistic regression, SEER
下面研究三種探勘方法,建議用決策樹決定變項,將變項丟進LOGISTIC MODEL,
不過因為樣本數要夠多,四百多個可能都不太夠,
所以樣本不夠就靠類神經方法可能幫得上忙!
Author: 翁紹宏* 陳麗帆 朱基銘 白璐 楊燦 劉立 孫建安
摘要
本研究使用決策樹、類神經網路和邏輯斯迴歸模型三種資料探勘演算法來探討影響非小細胞肺癌的預後因子及影響模型預測能力的因素(不同資料庫、不同死因、單或複合模型和樣本大小)。本研究的研究對象為美國癌症登記資料檔(the Surveillance, Epidemiology, and End Results, SEER),選取自西元1988年至2004年間診斷為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並依據死因的不同將其分為死於肺癌與死於轉移癌;資料經過修整後,共有16個自變項納入分析,並根據其存活情形分為一年、三年和五年存活情形。模型的評估指標為準確率(accuracy, ACC)、ROC曲線下的面積(area under the ROC curve, AUC)和外推力(external generalization)。為避免隨機抽樣造成資料的誤差,本研究將對資料庫進行十折交叉驗證(10-fold cross-validation)。
研究結果顯示,影響美國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死於肺癌的一年、三年和五年存活情形預後因子為手術種類、臨床分組和腫瘤擴散程度;影響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死於轉移癌的一年、三年和五年存活情形預後因子為手術種類、臨床分期和檢驗淋巴結個數。
三個模型的預測力表現以類神經網路模型的表現較好,外推能力則以邏輯斯廻歸模型表現較好。樣本人數建議為至少為3500人,其中以邏輯氏回歸模型最容易受到小樣本的影響; 決策樹則是會因為資料庫提供的訊息不足而無法成樹。複合模型的部份,其結果顯示,當決策樹的測試組的ACC值較另外兩個模型好時,則複合模型的測試組AUC值就會提高。
關鍵字:lung cancer, decision tree,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logistic regression, SEER
Statin Use and Reduced Cancer-Related Mortality--標題寫得好!
Statin Use and Reduced Cancer-Related Mortality--標題寫得好!
文章日期:2013-05-17 11:57
不是只有台灣有健保資料庫~~~
Statin Use and Reduced Cancer-Related Mortality
Sune F. Nielsen, Ph.D., Børge G. Nordestgaard, M.D., D.M.Sc., and Stig E. Bojesen, M.D., Ph.D., D.M.Sc.
N Engl J Med 2012; 367:1792-1802November 8, 2012DOI: 10.1056/NEJMoa1201735
BACKGROUND
A reduction in the availability of cholesterol may limit the cellular proliferation required for cancer growth and metastasis. We tested the hypothesis that statin use begun before a cancer diagnosis is associated with reduced cancer-related mortality.
METHODS
We assessed mortality among patients from the entire Danish population who had received a diagnosis of cancer between 1995 and 2007, with follow-up until December 31, 2009. Among patients 40 years of age or older, 18,721 had used statins regularly before the cancer diagnosis and 277,204 had never used statins.
RESULTS
Multivariable-adjusted hazard ratios for statin users, as compared with patients who had never used statins, were 0.85 (95% confidence interval [CI], 0.83 to 0.87) for death from any cause and 0.85 (95% CI, 0.82 to 0.87) for death from cancer. Adjusted hazard ratios for death from any cause according to the defined daily statin dose (the assumed average maintenance dose per day) were 0.82 (95% CI, 0.81 to 0.85) for a dose of 0.01 to 0.75 defined daily dose per day, 0.87 (95% CI, 0.83 to 0.89) for 0.76 to 1.50 defined daily dose per day, and 0.87 (95% CI, 0.81 to 0.91) for higher than 1.50 defined daily dose per day; the corresponding hazard ratios for death from cancer were 0.83 (95% CI, 0.81 to 0.86), 0.87 (95% CI, 0.83 to 0.91), and 0.87 (95% CI, 0.81 to 0.92). The reduced cancer-related mortality among statin users as compared with those who had never used statins was observed for each of 13 cancer types.
CONCLUSIONS
Statin use in patients with cancer is associated with reduced cancer-related mortality. This suggests a need for trials of statins in patients with cancer.
2013年5月7日 星期二
北護大樓啟用典禮
文章日期:2013-05-06 20:24
經過十多年,北護大樓終於完成
經過年初的搬遷、混亂,終於有暇在溫暖五月天舉行啟用典禮
"薪火相傳",這是台大體系的玩意兒。
就開開心心辦典禮吧!
解釋最新啟用的電腦叫號系統
少不了剪綵儀式
還有十五分鐘舞獅秀
剪綵官---北護七仙女
院長致詞
台大院長致詞
台大管樂五重奏的小朋友精采演出
社區老人秀! 老師好努力啊!
院長致詞
字正腔圓的主持人
幕後籌畫 小宏
2010年3月12日 星期五
日發百簡訊 手腕險廢
文章日期:2010-03-21 21:12
2010年03月21日蘋果日報
【王潔予、邱俊吉╱綜合報導】美國一名少女發手機簡訊上癮,每天逾100則,長期下來,竟出現手腕無法施力的腕隧道症候群(Carpal tunnel syndrome),必須動手術才能解除症狀。國內醫師表示,沒看過打簡訊導致這種病例,但也提醒電腦族等頻繁使用手腕者,減少重複性動作,並多伸展和強化手和前臂的肌肉,以免受傷。
罹腕道症候群
16歲的安妮勒維茲家住伊利諾州,過去每天至少發百則簡訊,直到她覺得手腕痛、手指發麻,甚至握不住手中東西,才驚覺大事不妙。醫師診斷,說她出現腕隧道症候群,典型症狀包括無法抓、握,手掌、手指常灼熱、發麻。安妮說已減少發訊量到每天50則,內容也不長,「我知道這還不夠,但我正在努力節制中。」
國泰醫院物理治療師簡文仁說,臨床未看過這種病例。台大醫院復健部主治醫師韓德生則說,腕隧道症候群病因是手腕的「正中神經」受到迫所致,但傳手機簡訊,也有可能是手握電話、單用拇指按鍵,按太久造成拇指肌腱炎所致。
國泰醫院物理治療師簡文仁說,臨床未看過這種病例。台大醫院復健部主治醫師韓德生則說,腕隧道症候群病因是手腕的「正中神經」受到迫所致,但傳手機簡訊,也有可能是手握電話、單用拇指按鍵,按太久造成拇指肌腱炎所致。
腕隧道症候群小檔案
.病因:過度使用手腕或肥胖等原因,使得由兩條骨骼構成的腕隧道愈來愈小,導致腕隧道內的正中神經受壓迫所致
.症狀:正中神經掌管拇指、食指、中指及無名指靠近拇指側的感覺,當此神經受壓迫,拇指、食指、中指及無名指近拇指側會痠、麻、痛
.好發:常用手腕工作者,如電腦族、建築工等及肥胖患者
資料來源:韓德生醫師
.症狀:正中神經掌管拇指、食指、中指及無名指靠近拇指側的感覺,當此神經受壓迫,拇指、食指、中指及無名指近拇指側會痠、麻、痛
.好發:常用手腕工作者,如電腦族、建築工等及肥胖患者
資料來源:韓德生醫師
2010年1月18日 星期一
2010年1月7日 星期四
《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首重保暖
文章日期:2010-01-06 20:47
《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首重保暖
|
記者陳元春/台北報導
|
台灣新生報 2009-11-18 |
潮濕、寒冷的天氣,會加重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不適症狀?台大醫院北護分院復健科主治醫師韓德生昨天指出,只有少部分的研究報告認為,氣候對該疾病症狀的加重,有影響,但多數的報告都認為「沒關係」,整體而言,並「未有一致性」,醫師建議這類患者逢濕冷天氣,應注意保暖。
天候舉凡氣溫、濕度或氣壓,會加重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症狀?台大醫院北護分院復健科主治醫師韓德生昨(六)日指出,就目前的研究,並未發現氣候對患者症狀加重有顯著性,多數研究報告均認為,不會影響。
但若比較溫度、溼度或氣壓對疾病症狀的影響性,醫師韓德生說,氣溫對患者症狀加重比較明顯,至於溼度或氣壓,就不顯著。
復健科醫師韓德生進而補充,因天氣冷,民眾血管收縮,確實會直接造成患者類風濕性關節炎問題加重,出現「不舒服」,且天氣冷,也不侷限只影響患者的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症狀,氣溫低恐影響任何關節炎症狀,包括退化性關節炎,因此,目前臨床大部分物理治療,都是「熱療」。
醫師韓德生也說,臨床觀察也發現,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只要遇到冷,如半夜吹冷氣,隔天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症狀就加重,因此目前認為,氣溫高、低對類風濕性關節炎症狀的惡化是比較顯著的,其餘氣壓或濕度,則較不明確。
逢這兩天,颱風過境,天氣又濕又冷,醫師對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這陣子的保健,有何建議?韓德生說,保暖很重要,建議民眾除注意穿著保暖,可用熱水浸泡僵硬的雙手,促進血液循環,提供民眾參考。
天候舉凡氣溫、濕度或氣壓,會加重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症狀?台大醫院北護分院復健科主治醫師韓德生昨(六)日指出,就目前的研究,並未發現氣候對患者症狀加重有顯著性,多數研究報告均認為,不會影響。
但若比較溫度、溼度或氣壓對疾病症狀的影響性,醫師韓德生說,氣溫對患者症狀加重比較明顯,至於溼度或氣壓,就不顯著。
復健科醫師韓德生進而補充,因天氣冷,民眾血管收縮,確實會直接造成患者類風濕性關節炎問題加重,出現「不舒服」,且天氣冷,也不侷限只影響患者的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症狀,氣溫低恐影響任何關節炎症狀,包括退化性關節炎,因此,目前臨床大部分物理治療,都是「熱療」。
醫師韓德生也說,臨床觀察也發現,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只要遇到冷,如半夜吹冷氣,隔天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症狀就加重,因此目前認為,氣溫高、低對類風濕性關節炎症狀的惡化是比較顯著的,其餘氣壓或濕度,則較不明確。
逢這兩天,颱風過境,天氣又濕又冷,醫師對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這陣子的保健,有何建議?韓德生說,保暖很重要,建議民眾除注意穿著保暖,可用熱水浸泡僵硬的雙手,促進血液循環,提供民眾參考。
2009年7月20日 星期一
健康 美麗 高跟鞋怎麼穿
轉載:
文章日期:2009-07-19 11:36
2008.12.28 中國時報 健康 美麗 高跟鞋怎麼穿
黃天如/台北報導
黃天如/台北報導
|
其實,並非所有的醫師都對高跟鞋投反對票,今年初國外就有醫學期刊發表一篇論文指出,由於女性在穿著高跟鞋走路時,必須保持骨盆底肌肉收縮才能維持優美的體態,影響所及,有醫師研究發現,經常穿高跟鞋有助減少罹患尿失禁的風險。
話雖如此,由於高跟鞋的正向研究畢竟是極少數,故醫界多持保留態度,尤其看多了因不當穿著衍生的足關節變形病例,復健科醫師均一致提出的高跟鞋穿著準則包括:
1、高跟鞋能不穿就不穿,若一定要穿,也應盡量減少穿著的時間,以及避免穿著走長遠的路。
2、高跟鞋的跟以1吋半為宜,最高不要超過3吋。
3、粗跟比細跟好一些,因為除了對前足及腳趾造成的負擔,細跟高跟鞋還會增加腳踝不慎扭傷的機率。
4、儘可能選擇鞋頭較寬的高跟鞋,讓腳趾有充份伸展的空間。
5、適時使用鞋內腳弓護墊,以及鞋底防滑處理,減少足部的不當受力與衝擊。
- Dec 31 Wed 2008 00:00
- 2008.12.28中國時報 腳穿鞋 別讓鞋穿腳
2008.12.28 中國時報
腳穿鞋 別讓鞋穿腳
黃天如/台北報導
腳穿鞋 別讓鞋穿腳
黃天如/台北報導
鞋子是雙腳最親密的夥伴,一雙好鞋能夠帶著我們上山下海體驗美好人生,但人們卻常穿錯鞋,在所謂流行的旗幟帶領下,愛美女性長期削足適履到近乎「變態」程度的行為,亦時有所聞。
台大醫院北護分院復健科主治醫師韓德生表示,從生理構造來看,人的腳可分為前、中、後足,正常腳的中足亦即足弓部分,因為會有一定的弧度而懸空,所以,前足與後足必須平均各別分擔人體50%的體重。然而,時下許多鞋子設計卻都違反上述最基本的生物力學,其中又以女人最愛的高跟鞋堪稱個中之最。
■跟越高 前足受力越大
韓德生說,高跟鞋的鞋跟愈高,前足的受力便愈大、愈集中,醫學研究證實,當鞋跟高達3吋時,穿鞋者全身體重將有8到9成會落到前足;換言之,當一個女性腳蹬4吋高跟鞋時,就跟墊著腳尖走路沒兩樣,其中又以體面積相對受力較多的大拇趾與第二趾最辛苦。
因為長期穿鞋不當對足部造成傷害的案例很多,其中最多也最常見的就是大拇趾與第二趾皮膚因過度受力與磨擦長出厚厚的硬皮,亦即俗稱的長繭。無奈的是,絕少患者會因此就醫,甚至不視為一重要警訊而考慮改變穿鞋習慣。
■高跟鞋穿上癮 腳趾嚴重變形
此外,多數高跟鞋除了高跟,還會搭配既窄且尖的鞋頭設計,除了復古的尖頭鞋,近年流行的魚口鞋、巫婆鞋,在醫師眼中都是絕對不利足部健康的「刑具」,女性若為了愛美長期執迷不悟,恐怕難逃大拇趾關節變形外翻的後果。
韓德生強調,所謂大拇趾外翻是指大拇趾因不當擠壓向外側第二趾偏移,甚至和第二趾重疊在一起;雖有患者屬先天性遺傳大拇趾外翻,且明顯女比男多,但仍以後天穿鞋不當衍生的病例最多。
他看過最嚴重的情況是一名「高跟鞋成癮」的年輕女性,由於長期穿鞋不當導致大拇趾與第三趾同時向第二趾方向擠壓,以致第二趾完全騰空無法著地,且三個腳趾的蹠趾關節(腳趾根部)全都變形。
嚴重的大拇趾外翻幾乎無可避免會在大拇趾根部向內側形成小隆突,偏偏突出處特別容易與鞋子磨擦,惡性循環的結果就是引發滑液囊腫炎,症狀包括局部皮膚增生、發炎、潰瘍等,必須仰賴吃藥、局部注射、復健甚至手術才能治療。
■吸震好鞋 柔軟有彈性
韓德生說,一雙適合長時間步行,亦即能夠負荷一天之內步行1、2萬步以上的鞋,關鍵在吸震效果。穿著吸震不好的平底鞋會對腳底板造成衝擊,尤其是扁平足、肥胖者,一不小心就會穿出足底筋膜炎。
然而多數民眾將氣墊鞋與吸震效果劃上等號,且愈貴的氣墊鞋吸震力愈好的想法,卻又陷入另一個迷思。
韓德生說,一雙功能完整的鞋一定要兼具行走及保護的效果,而談到保護,只要是後跟缺乏包覆的鞋款都不算及格。尤其在穿這類鞋時,人們會因為擔心鞋子踢飛,下意識改變足部關節角度去設法抓住鞋子,所以走遠路非但不舒服,還可能造成傷害。
2009年2月20日 星期五
老人臥床也會骨折 自發性骨折易生醫療糾
文章日期:2009-02-19 22:07
〔中央社〕台大北護分院最近有名70多歲的中風奶奶,出院回家時大腿骨折,家屬怒責醫院。院方說,老人骨鬆又臥床,翻個身就可能骨折,類似案例容易引發醫療糾紛。
2008年9月1日 星期一
運動 可訓練肌力避免跌倒
文章日期:2008-08-31 11:33
每四個老年人就有一人跌倒 |
【中時健康 楊格非/台北報導】2008.07.25 |
老年人最怕跌倒,據統計國內平均約每四名六十五歲以上老年人,就有一人曾經在過去一年當中,至少會跌倒一次以上,跌倒的地方竟然以平坦路面次數最多,而不是山區,醫師建議走路不穩的老人家外出時一定要使用柺杖。 |
流浪狗翻身 醫老人心病
文章日期:2008-08-31 11:30
流浪狗翻身 醫老人心病 |
更新時間:2008-08-27 21:59:00
| ||||||||
記者∕作者:周依禪 | |||||||||
最快訓練半年 目前全台約有80隻狗醫生,在老人養護中心、護理之家、安寧病房等機構服務,每週一次與老人遊戲、散步或簡單互動,這些狗醫生都是經過台灣狗醫生協會訓練、考試取得認證並實習後,最快6個月成為「醫生」,狗醫生的飼主也必須同時受訓。 台灣狗醫生協會理事長陳秀宜表示,台灣每年大約撲殺近一萬隻流浪動物,不僅殘忍,也浪費納稅人的錢,希望透過狗醫生輔助計畫,鼓勵民眾收養流浪狗並給予訓練:「給狗狗機會,牠們可以成為令人刮目相看的狗醫生。」 陳秀宜強調,流浪狗的產生是因為人與動物的關係破裂,受過訓練的流浪狗對人的信任感更高,狗醫生不儘減少流浪狗產生,對老人而言,也確實增進復健效果,達到雙贏的結果。 流浪狗「香蕉」一身黑黃交錯的紋路,看起來不太好惹,但牠擔任國軍新竹醫院附設護理之家的狗醫生已4年時間。個性溫馴的香蕉,最喜歡把頭放在人的大腿上撒嬌,不然就是蹲在身邊用無辜眼神望著你,尾巴更是無時無刻搖個不停。 香蕉是張維庭從動物醫院收養。張維庭說,剛開始香蕉很自閉,會咬自己的手腳、容易緊張、發抖,她才想帶香蕉去協會訓練,讓牠習慣與人互動,開始受訓才幾週,就發現香蕉變開朗、會撒嬌,帶牠出去牠也特別開心。 6個月後,香蕉正式成為狗醫生。「香蕉帶給我們快樂,希望把快樂也分享給別人。」張維庭決定讓香蕉進入護理之家服務,剛開始有老人會怕香蕉,覺得狗狗髒髒的、也怕牠會咬人,張維庭引導老人先從餵食開始,狗狗看到食物會特別開心,老人也可藉此觸摸狗狗,建立良好的第一步。 老人打開心扉 跟著香蕉一起服務老人的張維庭發現,動物治療確實很有效,像失智老人原本對外界沒有反應,但有了狗狗的陪伴與互動後,漸漸有開心的情緒,甚至主動開口說話。很多中風的老人不願意復健,但樂意跟狗狗玩丟球或餵食,也會一起去散步。 台大醫院北護分院復健部主治醫師韓德生表示,狗醫生的輔助治療在生理、心理方面確實有成效,研究指出,有動物陪伴的老人,在動作、社交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各方面都較好,曾有失智症老人透過與狗醫生的互動,與工作人員的對話從點頭、搖頭,改善到能說簡短句子。 國外行之有年 韓德生進一步表示,在臨床上,動物輔助治療多應用在精神疾病、護理之家、長期照護機構,也可服務特教班或殘障的孩子,這種治療方式在國外已有百年紀錄。 「台灣狗醫生輔助計畫」鼓勵民眾讓流浪狗重新得到溫馨的家,有機會成為社會關懷的力量,只要飼主帶流浪狗領養證明文件到台灣狗醫生協會加入訓練計畫,所有費用可打對折,完成認證、實習,正式成為狗醫生進行服務後,協會將全額退還訓練費用。相關訊息請洽台灣狗醫生協會:02-2392-4860,或上官方網站http://www.doctordog.org.tw/。 |
Dr. Dog為老人福利更添一樁
文章日期:2008-08-31 11:27
Dr. Dog訓練難度比導盲犬高,為老人福利更添一樁 [ 2008/08/27 ]
|
每一年,台灣政府相關單位大約撲殺近一萬隻的流浪動物,除了殘酷、且浪費納稅人的金錢外,也讓台灣面對嚴重的環境衛生挑戰。 關於這項「台灣狗醫生輔助計畫」,JTI董事長前田四郎治先生表示,贊助「台灣動物輔助活動及治療協會」培育100隻流浪狗成為Dr. Dog,主要是因為JTI希望從另一種思維出發,期待從根本解決整體的社會多角問題,讓環保、人道、安養三方面,都得到滿意的答案。 在台灣居住超過11年的前田董事長表示:「JTI一直在全球各個國家都有固定的公益贊助活動,這是總公司的重要理念,每一年,都投入相當的經費於三大方面-老人關懷、災難救助、文化重建。在台灣,老人扶助及照護問題一直是重點贊助方向,JTI這次獨家贊助『台灣狗醫生輔助計畫』,同樣是秉持著關懷老人做為出發點,因為經由JTI贊助Dr. Dog的培育,能讓流浪狗獲得愛心人士收養,得到一個溫暖的家,進而接受訓練變成Dr. Dog,對老人提供關懷、做簡單的復建訓練,讓老人得到心靈安慰,形成老人與狗的溫馨畫面,另一方面,也可以降低流浪狗對社會的衝擊,這些都是JTI樂見的結果。」 台大醫院北護分院復健部主治醫師韓德生先生表示:「在臨床上,動物輔助治療多應用在精神疾病及護理之家或長期照護機構,老人們透過撫觸Dr. Dog、餵食及和Dr. Dog遊戲,可協助改善焦慮、增加笑容、對談及放鬆感,並能增進與他人的互動、反應度等,過去即有失智症老人透過與Dr. Dog的互動,和工作人員對話由原本的點頭或搖頭,改善至能說簡短句子的案例。」 「台灣動物輔助活動及治療協會」理事長陳秀宜則表示:「Dr. Dog的訓練與一般其他工作犬非常不同,一般工作犬例如搜救犬、導盲犬等都是從小開始由訓練師訓練,對於犬種與犬隻的性格亦有相關的限制,主要尋求狗兒的穩定度及耐性都保持在一定的水準,此外,牠們所聽指令的對象,大多數也有所限制。然而,Dr. Dog則完全開放犬種的限制,還特別挑選那些曾經受過傷害的流浪狗,重新找回對人類的信任,教導牠不但得保持一定的穩定度與耐心,重要的是,牠們必須安撫每一位需要關愛的老人心靈。雖然訓練流浪狗比一般家犬的難度要高上許多,但是透過一系列的訓練過程,見到彼此成為親密的夥伴時,成就感亦是相當高的。」 「台灣狗醫生輔助計畫」的記者會現場,還有三隻特別來賓,牠們分別是-阿土、香蕉及Ocean,身為Dr. Dog的牠們,經常在恆安老人養護中心、長庚醫院桃園分院附設護理之家、國軍新竹醫院附設護理之家等機構服務。透過Dr. Dog的定期訪視,不但可讓老人們增添生活樂趣,透過簡單的球類丟擲、撫觸狗兒,甚至單純地帶著狗兒散步等動作,都能讓老人們達到緩和的肢體伸展、運動或復健作用,對老人與狗兒都有著相當多的益處。 100隻狗兒加入生力軍 讓愛心無遠弗屆 對於這次投入「台灣狗醫生輔助計畫」,JTI期許的就是能用企業的小小力量,將幸福與關懷帶給更多的老人。本次計畫將贊助100隻狗兒做Dr. Dog訓練,只要飼主帶著流浪狗領養證明文件至「台灣狗醫生協會」辦理加入Dr. Dog訓練計畫,JTI將補助培訓費用,讓原本被棄養,或因為其他原因而流浪街頭的狗隻,不僅能重新得到一個溫馨的家,並有機會成為社會關懷的一股新力量,協助需要的老人們,獲得更多的陪伴、關懷與照護,讓老人們與流浪狗都能發現全新幸福與依靠,也衷心企盼有心人士的加入。 |
2008年8月29日 星期五
狗醫師與復健
文章日期:2008-08-31 11:23
流浪犬當狗大夫 醫人兼醫心
最後更新: 2008-08-28 20:24:51
〔記者曾鴻儒、王孟倫/台北報導〕
研究顯示,有狗狗參與醫療療程後,接受復健治療的病患,復健進步最多可達四十%。台北護理學院針對老人所做研究也顯示,有狗狗協助照護的病患,在專注時間、動作能力、社交能力都有顯著提升。
台大醫院北護分院醫師韓德生指出,動物治療是相當好的一種治療媒介,成效可廣泛及於生理、心理與社會三方面,特別是對罹患失智或中風等神經性疾病的老人,透過動物治療為媒介,往往可讓病人做出平常不願做或做不到的事,也更願與外界互動,過去就有老人因此而逐漸恢復記憶。
台灣狗醫師協會因而發起贊助計畫(http://www.doctordog.org.tw),只要狗狗經訓練取得合格狗醫師證照,將全數贊助訓練經費。協會理事長陳秀宜指出,目前全台有九十隻取得證照的狗醫師,大多數都是流浪狗經訓練後擔任,處理得宜,可一併解決環保、人道與流浪狗安養問題。
昨天還有從流浪狗變身成為「狗名醫」、曾協助數百名病患的阿土,和另兩隻狗醫師Ocean、香蕉,一起上台接受贈勳,展現流浪狗成為病友良伴的最佳典範。
2008年8月7日 星期四
兒童發展里程碑
文章日期:2008-08-06 21:15
兒童的動作發展有一定的順序與進程,我們稱之發展里程碑(development milestone), 將此發展里程碑依照年齡排列、檢測,便是兒童發展篩檢量表的概念。依照兒童發展量表:10-12個月大的兒童能扶著東西走路,能獨自站穩;13-16個月大則不需扶東西便可以自己走路,也可橫著走或倒退著走。
發展的速度總有個體差異,快慢有別;當有落後時,應考慮下列問題:1.小朋友是否有早產?若有,應將實際年齡扣掉早產不足的週數作修正;2.和同胞兄弟姊妹相比,是否有較顯著的落後?有可能因家族遺傳的因素,而有少數項目發展的落後;3.除了粗動作外,在其他分項中(像是精細動作、語言發展、認知發展及社會發展等)是否也有落後?越多項目的遲緩越需儘早介入。
一歲的小朋友可扶著東西走路應還在可接受範圍。家長可以在安全的前提下多鼓勵小朋友站走,適度使用學步車或其他支撐物,誘發他走路的潛能。
減重123
文章日期:2008-08-06 21:13
減重衛教
台大醫院北護分院 復健部主治醫師 韓德生醫師
現代人飲食愈來愈精緻,再加上運動量不足,導致肥胖儼然成為文明病之一。經由近代醫學的研究顯示,肥胖除了造成體態上的改變,更是許多慢性病的致病主因。所以,如何判別自己是不是肥胖,並且了解什麼樣的肥胖會導致疾病十分的重要!
判斷肥胖的方式
判斷肥胖的方式有很多種,最為人所熟知的就是體重的測量,再來就是國健局一直在推動使用的BMI值,以及需要儀器測量的體脂肪率。因為醫學的進歩和科技的演進,判斷致病的肥胖類型更為精準,近年來醫學研究更發現腰圍可以做為判斷肥胖的標準!
n 體重
在未發明體脂儀之前,一般人普遍以標準體重來做為判斷肥胖的標準,以身高減去判斷數值,再依照性別乘以百分比,得出標準的體重:
男性標準體重 (身高cm-80) × 0.7
女性標準體重 (身高cm-70) × 0.6
體重比標準體重多百分之十或少百分之十以內均屬於正常範圍 ( 即所謂的理想體重 ),然而,身高較極端者(例如過高或過矮),此計算方式之誤差較大,只適合做為參考,無法準確判別是否肥胖。
n BMI (Body Mass Index,身體質量指數,簡稱BMI)
計算方式為體重(公斤)/身高的平方(公尺㎡)
BMI 在 18 ~ 24 之間為正常
BMI 在 24 ~ 27 之間為體重過重
BMI 大於 27 以上則為肥胖
將身高納入評斷肥胖的標準,是較為精準的方式,也是目前國民健康局強調的健康BMI「1824」數值,一般醫師也會建議將BMI控制在24以下。以身高170cm來說,體重80公斤時BMI就大於27,稱之為肥胖,可以由醫師開立處方箋,使用合法的減重藥物來輔助減重,加強效果。
n 體脂肪率
運用高科技的儀器來測量身體內的脂肪比例,能夠有效的判定肥胖。
性別
|
理想的體脂肪率
|
肥胖
| |
小於30歲
|
大於30歲
| ||
男性
|
14-20%
|
17-23%
|
25%以上
|
女性
|
17-24%
|
20-27%
|
30%以上
|
雖說脂肪具有保護內臟的功能,但是過高的脂肪比例卻會對健康產生危害;
此外,由於體脂肪比例高的人,其肌肉比例相對較低,而堆積在體內的熱量必須經由肌肉代謝和燃燒,所以體內脂肪高時會造成基礎代謝率偏低,長期熱量累積將造成體脂率不斷上升的惡性循環,加上脂肪所分泌的激素會影響內分泌,進而導致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罹患機率增加,所以,千萬不要小看體脂率過高對於健康的影響。
n 腰圍
不需要複雜的儀器,可以經由簡單的腰圍測量來定義肥胖,一般在家中也可以定期測量!
女性腰圍大於80公分(31.5吋)
男性腰圍大於90公分(35.4吋)
經由醫學研究顯示,腰圍與體內脂肪的比例成正相關,所以腰圍可以做為有效判別肥胖的基準。腰圍較大者,一般來說內臟的脂肪比例也比較高,可作為罹患慢性疾病的比例增加的參考數值。據統計,腰圍每大一公分,體脂肪就多一公斤,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比例會增加2-6%。
腰圍對於健康的影響
腰圍比例粗大,可稱為蘋果體型的肥胖,又稱為中廣型肥胖或腹部型的肥胖。因為脂肪都堆積在內臟間,罹患脂肪肝的比率較高,不但影響肝臟功能,更可能導致肝臟疾病。
根據研究証明,女性腰圍大於80公分(31.5吋),男性腰圍大於90公分(35.4吋)時,就會成為「新陳代謝症候群」的高危險群,而「新陳代謝症候群」又可能引起心臟病、腦中風等重大疾病!
肥胖病患中,男性及停經後的女性比較會因為肥胖而腰圍粗大的情況,這也與年輕男性在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比例較女性高的現況相對應,在在証明堆積在腰腹間的脂肪的確較堆積在四肢的脂肪對健康的影響更大!
對於腰圍粗大帶來對健康的警訊不可不注意,平時在沒有體脂儀器輔助時,也應該要以簡單腰圍測量來檢視自己的健康狀況,在腰圍超出標準值時應該開始做體重控制。
減去腰圍教學
要減去腰圍、重拾健康,最重要的就是減少熱量攝取,並且加強熱量的燃燒。可以搭配飲食、運動,並且在醫師的指示下使用合法的減重藥物,達到減少腰圍的目標。
n 均衡飲食
高油脂、甜份高、過鹹的飲食會讓身體吸收過多的熱量,也是造成腰圍粗大的主因。想要減去腰圍,最好能做到「三低兩高」的飲食原則,以低脂、低糖、低鹽、高纖、高鈣飲食選擇,並且盡量以蒸煮的烹調方式來代替油炸,並且攝取均衡的營養素及蔬果。
n 適度運動
運動能有效的增加肌肉量,並且燃燒熱量、增加身體的基礎代謝率,想要減去腰圍當然就加強腰部的運動。例如仰臥起坐就是最簡單的一種。
n 藥物輔助
對於BMI大於27者,醫師會視情況搭配藥物來加強減重瘦腰的功效。目前市面上合法減重藥物有羅氏鮮和諾美婷兩種。其中羅氏鮮是以減少油脂進入體內來達到減重的目的。而諾美婷則是以控制中樞神經來產生飽足感,減少熱量的攝取,並且可以增加代謝率、燃燒脂肪,較符合加強減去腰圍的需求。
減重注意事項
減重時最好能夠訂長期的目標和計畫,配合復健科醫師開立的運動處方,不要一味的減少熱量攝取,或是只攝取單一營養素,因為維持細胞的健康運作仍然需要有蛋白質和脂質,不當的減重方式,不但減去脂肪,也會同時減去肌肉的重量,進而降低基礎代謝率,復胖的比率將會大增。
對於激烈的減重手段,如極低熱量飲食的減重方式,一定要經過專科醫師健康評估後再進行,才能減去肥胖更健康!
2008年5月4日 星期日
被動式減肥 搭配飲食運動效果才更好
被動式減肥 搭配飲食運動效果才更好
文章日期:2008-05-04 08:59
台大醫院北護分院減重班的35名減肥民眾當中,靠著做肌肉電刺激、飲食和增加運動,平均一個月每人瘦了2公斤,腰圍也減少2至4公分。原本78公斤的女劉小姐,半年來瘦了9公斤,現在身材更穠纖合度。
很多人渴望局部減肥,但台大醫院北護分院復健部主治醫師韓德生說,其實「想瘦哪裡瘦哪裡」並不容易,除了加強局部運動,例如想瘦大腿,可多騎腳踏車和爬樓梯,想瘦腰,不妨多做仰臥起坐。但除了這些主動、有氧的運動之外,被動運動如肌肉電刺激,也是方法之一。
韓德生說,醫院裡的肌肉電刺激使用中頻電流,可穿透皮膚,讓肌肉運動,但也有禁忌,有心臟方面疾病、想瘦部位曾開過刀、有傷口或精神不穩定的人,都不適合。坊間民眾也可買到類似低頻、甚至中高頻儀器,但低頻穿透力有限,若要使用中高頻電流,則最好在醫師陪伴下使用。
不管用主動或被動運動,消耗熱量必須要選擇耗能高的運動,並增加運動時間,也和本身肌肉比例有關。常見消耗量較高的運動,如跑步、爬樓梯、騎腳踏車、有氧舞蹈等。體重60公斤成年人,跳有氧舞蹈半小時,約消耗210大卡熱量,相當於一個早餐三明治。
台大醫院北護分院家庭醫學部主治醫師張皓翔說,如果家中有長期臥床的病人,則建議從飲食中控制體重,但每天仍要維持基本的1000大卡,避免營養不良。
2008年5月3日 星期六
懶人減肥法 不是每個人都適合
懶人減肥法 不是每個人都適合
文章日期:2008-05-03 12:30
減重、量腰圍幾乎成為全民運動,然而許多人常苦於無沒時間運動,希望有「躺著不動就能瘦」的懶人減重法。醫師提醒,坊間宣稱「想瘦那裡就瘦那裡」的懶人減重法,其實效果相當有限,因為形成肥胖的原因很多,能成功減重且不復胖的人多採取數種方法並進,再加上絕佳的毅力與決心。 台大醫院北護分院復健部主治醫師韓德生昨天表示,健康的減重方式首先要控制熱量攝取、調整飲食習慣和多運動。而運動又分為主動和被動運動。而被動運動方式就好比使用全身震動或局部電刺激儀器來刺激肌肉,常見坊間美容中心購置相關儀器吸引消費者。 例如,局部電刺激採用低頻或中頻電流刺激肌肉,雖然操作簡單、輕鬆無痛,但使用時仍應注意避開心臟部位,以免影響心臟運作,所以民眾最好還是到醫院經醫師評估和指示後使用。 韓德生指出,主動運動加上熱量控制才能有效減重。因為運動可燃燒熱量、有效增加肌肉量、提高身體的基礎代謝率。如果想加強局部瘦身,就要加強局部運動。例如想減少腰圍,可多做仰臥起坐;想減去大腿贅肉可多爬樓梯或騎腳踏車。 此外,在減重班也會發現,「減重效果最好,且不會復胖的,多是非常有決心毅力的人」,所以,有三五好友或同伴互相打氣,減重效果一定要比較好。 |
2008年5月2日 星期五
懶人瘦身減重當道 醫師:運動才有效果
懶人瘦身減重當道 醫師:運動才有效果
文章日期:2008-05-02 19:05
http://www.cdnews.com.tw 2008-05-02 14:55:27
閻光濤/整理
中央社台北二日電,「想瘦那裡就瘦那裡」、「飯後喝XX,幫助排便瘦身」等,坊間目前盛行懶人瘦身減重法,宣傳效果十足。醫師表示,坊間有些中、低頻電流刺激器,長時間使用於局部,的確可能有局部瘦身效果,但體重不會因此減輕,減重要有效果,一定要調整飲食並配合運動,對健康才會有幫助。
台大醫院北護分院復健部醫師韓德生表示,肥胖已被證實是健康的危害因子,一般來說,身體質量指數(BMI值,體重除以身高平方)大於二十四者為過重,大於二十七為肥胖。研究發現,肥胖的人得心臟病機率是一般人三倍、中風機率兩倍、糖尿病五倍,減重的確是民眾應注意的健康課題。
不過,現代人減重不只為了健康,有許多人更是為了美觀。坊間有許多業者推出「懶人瘦身法」,宣稱「想瘦那裡就瘦那裡」。
韓德生表示,醫院用於治療肌肉萎縮、神經受損、顏面神經麻痺患者的低、中頻電流刺激器,近來的確有業者用於讓不特定人局部瘦身使用。
他解釋,低、中頻電流刺激調製器是利用局部電刺激,調製規律的中頻電流穿透皮下脂肪讓肌肉產生運動,使用四十分鐘,肌肉運動效果約等於跑一千五百公尺或一百五十次仰臥起坐所消耗的熱量,讓腰圍減少二到三公分並不是難事。
不過,韓德生強調,局部電流刺激雖然可以達到局部瘦身,但只能讓局部變瘦,無法達到減重、增進健康效果,要達到健康、減重雙重效果,減少熱量攝取、保持中強度運動習慣,才是最好的方式。
至於坊間也有不少飲料宣稱可以「油切」、「整腸」,進而達到瘦身目的,韓德生表示,高纖、低熱量或零熱量的食物,理論上可增加飽足感、減少攝食,一般民眾實際上不會把這些飲料當正餐吃,但他認為民眾運動配合再使用低、中頻電流刺激器,或增加攝取高纖、低熱量食物,對減重有加分效果。
中央社台北二日電,「想瘦那裡就瘦那裡」、「飯後喝XX,幫助排便瘦身」等,坊間目前盛行懶人瘦身減重法,宣傳效果十足。醫師表示,坊間有些中、低頻電流刺激器,長時間使用於局部,的確可能有局部瘦身效果,但體重不會因此減輕,減重要有效果,一定要調整飲食並配合運動,對健康才會有幫助。
台大醫院北護分院復健部醫師韓德生表示,肥胖已被證實是健康的危害因子,一般來說,身體質量指數(BMI值,體重除以身高平方)大於二十四者為過重,大於二十七為肥胖。研究發現,肥胖的人得心臟病機率是一般人三倍、中風機率兩倍、糖尿病五倍,減重的確是民眾應注意的健康課題。
不過,現代人減重不只為了健康,有許多人更是為了美觀。坊間有許多業者推出「懶人瘦身法」,宣稱「想瘦那裡就瘦那裡」。
韓德生表示,醫院用於治療肌肉萎縮、神經受損、顏面神經麻痺患者的低、中頻電流刺激器,近來的確有業者用於讓不特定人局部瘦身使用。
他解釋,低、中頻電流刺激調製器是利用局部電刺激,調製規律的中頻電流穿透皮下脂肪讓肌肉產生運動,使用四十分鐘,肌肉運動效果約等於跑一千五百公尺或一百五十次仰臥起坐所消耗的熱量,讓腰圍減少二到三公分並不是難事。
不過,韓德生強調,局部電流刺激雖然可以達到局部瘦身,但只能讓局部變瘦,無法達到減重、增進健康效果,要達到健康、減重雙重效果,減少熱量攝取、保持中強度運動習慣,才是最好的方式。
至於坊間也有不少飲料宣稱可以「油切」、「整腸」,進而達到瘦身目的,韓德生表示,高纖、低熱量或零熱量的食物,理論上可增加飽足感、減少攝食,一般民眾實際上不會把這些飲料當正餐吃,但他認為民眾運動配合再使用低、中頻電流刺激器,或增加攝取高纖、低熱量食物,對減重有加分效果。
局部電刺激 懶人也能瘦身-Han's 記者會
局部電刺激 懶人也能瘦身-Han's 記者會
文章日期:2008-05-02 19:04
中廣新聞網╱張德厚 2008-05-02 15:44 |
對減肥的人來說,腹部與腰部是最難瘦下去的部位,醫界發現,使用局部電刺激的方式,將可有效達到局部瘦身效果,讓懶人也可以輕鬆甩去一圈肥肉。(張德厚報導) 雖說飲食控制與運動是減肥的不二法門,但減肥的人會發現,因為腹部與腰部很容易累積脂肪,所以想要把自己的游泳圈變小可真不容易。近來醫界發現,利用局部電刺激的方式也可以消耗熱量,可以有效幫助局部瘦身。台大醫院北護分院復健部醫師韓德生表示,利用一般復健科的電療儀器接到想瘦身者的腹部及腰部,經由中頻的電流刺激局部肌肉運動就可以消耗卡路里,每次使用四十分鐘,就等於跑1500公尺或做150次仰臥起坐所消耗的熱量,讓腰圍減少二到三公分並不是難事。韓德生:『做四十分鐘的刺激,就等於跑了1500公尺的距離,是屬於中輕度的運動程度,因為是針對局部,所以在局部的功效會好一些,療程是一個禮拜做三次,做兩的禮拜,可減少1-2公分的腰圍,一個月則可以減少2-4公分左右。』 不過韓德生並不建議民眾自行於坊間美容中心購買相關的設備使用,如果真的要藉由電刺激來「懶人瘦身」,還是必須經過醫師頻估後,在專業的醫護人員輔助下進行。目前不少醫院的復健科設有這種瘦身療程,自費進行24次的費用,大約一萬元左右。 |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