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10月12日 星期四

捕魚而非捕鳥 - 談延繩釣漁業與海鳥的關係

文章日期:2013-05-02 15:43

很有趣,黑鮪寫完之後,寫的卻是"鳥議題",因為當初承辦海洋資源保育,才赫然發現延繩釣漁業意外混獲海鳥可以遭致到衝擊海鳥資源的程度。
而第一次參加正式報告的會議也是有關海鳥混獲,2000年到紐西蘭奧克蘭,當時只是個小技士,跟著老師出門,以為是去觀摩,倒是老師毫不客氣的把報告這件事丟給我,練習多次之後上場,倒是頗獲好評,算是建立信心。令人沒想到的或許是,在多年以後到學校任教後,這也成為第一個研究議題,也算是完成當年希望做的夢想吧!


*****************************************

您或許見過海鷗,也聽過澎湖燕鷗等種類的海鳥,不過,對於「信天翁」,可能多在電視及書籍上看到,令人很難把信天翁與台灣的延繩釣漁業聯想在一起,本文主要在說明近幾年引起保育以及漁業界人士關切的延繩釣漁船意外捕獲海鳥問題,並提供幾項防治方法以供參考。

背景說明

隨著國際間對於生態保育日益重視,漁船作業意外捕獲物種的問題受到保育界以及漁業界人士的關心,繼十數年前公海流刺網漁業意外捕獲海洋哺乳類的爭議之後,海鳥與延繩釣漁業的關係成為新的焦點。主要由於當延繩釣漁船在海上投放釣餌,釣餌尚未沉入水中時,海鳥會伺機衝向魚餌搶食,而可能被鉤到以致造成傷亡。雖然此現象並非始自於今天,但由於1992年公海流刺網暫停後,亦間接導致延繩釣漁業規模擴張,而使本問題加劇。依據調查,全球有六十種海鳥曾被延繩釣漁船意外捕獲,針對日本延繩釣漁船所做之研究顯示每投放千鉤可能會釣到0.150.47隻海鳥。在南半球的美露鱈(toothfish)漁業由於在高緯度海域作業,一次作業鉤數可達上萬鉤,估計每年可能導致十四萬五千隻海鳥死亡,包括部分資源量減少的信天翁,因而引起保育團體的關注。
全球現有約337種海鳥,有97種海鳥因為棲地被破壞、油污染等原因而受到威脅。目前較受關切種類包括信天翁(albatross)及海燕(petrel),現存信天翁有四屬,21-24種,海燕有12屬,75種,前述除了四種信天翁分佈在中低緯度海域外,其他均分佈在南北半球高緯度地區。這些海鳥屬於高度遷徙物種,依據學者研究顯示信天翁可以在四十天內遷徙3500公里,在生殖期間移動範圍約在300公里。衛星追蹤的結果發現,某些會在夜間活動的種類,在滿月之夜間活動較新月之夜間頻繁,一般在繁殖期間成鳥活動離岸較近,未生殖成鳥離岸較遠,未成熟之幼鳥遷徙路徑則更遠。目前已知紐西蘭、英國、法國、南非、澳洲、日本、智利、美國、厄瓜多爾、阿根廷、墨西哥、巴西、加拿大、祕魯、俄羅斯、納米比亞、烏拉圭等國家的經濟水域都有這些海鳥出沒。當牠們在公海上覓食時,則可能遭遇到中國、歐盟、印尼、韓國、台灣、日本等國家的遠洋延繩釣漁船。由於信天翁本身生殖率低,成熟期長、產卵數較低,加上狩獵壓力、棲地被破壞、外來引進物種的威脅、漁業意外捕獲等原因,使得包括漂泊信天翁(wondering albatross)、北方信天翁(Northern albatross)、海燕(petrel)等數種海鳥因為資源量減少,被列入IUCN(國際保育聯盟)紅皮書。

延繩釣漁業與海鳥關係

對於延繩釣漁業與海鳥之間的關聯性,目前尚無成熟的評估模式。依據美國學者Edward F. Melvin研究,經過觀察員等調查,阿拉斯加地區延繩釣漁業意外捕獲海鳥死亡率約為0.08%-2.11%,對於海鳥族群影響或許尚屬有限,但本研究並未將也在附近作業的日本延繩釣漁船努力量及意外捕獲狀況納入計算,倘參考美國漁船的意外捕獲率加上在該附近海域作業之日本延繩釣漁船的努力量綜合估計,某些信天翁意外捕獲死亡率將可能高達10%,就是相當嚴重的問題。而在南極洋作業的許多非法、未報告、未受規範(illegalunreportedunregulatedIUU)漁船由於欠缺資料,所以其對於信天翁之影響亦可能相當可觀。
欲就不同延繩釣漁業評估其對海鳥之影響應考量其漁法之特質。延繩釣主要分為表層延繩釣以及底延繩釣,由於作業型態略有差異,所以主繩長度不同,支繩長度亦有所不同,作業水深可能從數十公尺到上千公尺深,一次下鉤數亦可從數千鉤到上萬鉤不等,所以對於海鳥之影響亦不同。目前美國、紐、澳等國家之延繩釣漁業以底延繩釣為多,作業海域多在經濟海域內,由於該等國家對於保育較為重視,觀察員派遣率較高,所以有較完整之資料,其中澳洲派遣觀察員的比例更達15%,對於漁船防治措施之採用亦有較完善之管理措施。在表層延繩釣方面,台灣、日本的遠洋延繩釣漁船規模及努力量均相當大,日本對於防治措施有多年的研究,亦有量產的防鳥繩供漁船使用,我國現階段則從教育宣導著手,並開始加強觀察員的派遣以蒐集相關資料。至於南美洲的沿岸國家,例如智利、烏拉圭、阿根廷及巴西,由於部分國家所居緯度較高,多於沿近海域作業,所以意外捕獲海鳥情況相當嚴重,但由於該等國家經濟狀況較差,故多無觀察員派遣,防治措施之推廣宣導有待加強。
整體而言,由於各種延繩釣漁業不同,在發展評估模式時應充分考量努力量、防鳥措施之採用與否、漁業種類(表層延繩釣或底延繩釣)、漁船大小、作業海域(沿近海或遠洋)、作業時間(白天或夜間)、主要魚種等特性進行模式推導,並配合海鳥生態,才能明確了解延繩釣漁業對於海鳥之影響,對於經評估瀕危之物種或地區先進行緊急保育管理。

我國延繩釣漁業與海鳥關係

台灣的延繩釣漁船作業海域涵蓋沿近海以及遠洋。沿近海延繩釣漁業規模較小,對於海鳥資源影響較有限。而遠洋延繩釣漁船作業範圍遍布三大洋,目前船數約有六百艘,作業型式分為以大目鮪為主的超低溫漁船以及以長鰭鮪為主的傳統延繩釣漁船。其中超低溫漁船多在熱帶海域作業,僅有少數在特定季節至高緯度地區作業。目前我國遠洋延繩釣漁船在南緯三十度以南海域作業之下鉤數比例約有百分之十七,至於在南緯四十度以南作業下鉤數比率則低於千分之一。所以在推動採取保育措施時應以這些高緯度作業漁船為先。
我國自1995年起委託學者就此進行研究1998年由中央研究院劉小如研究員所進行之問卷調查,調查我國遠洋漁船所常採用措施及其效果,結果詳如表一,顯示大部分船長會在夜間投餌,採用解凍餌,對於在高緯度地區(南非附近海域)漁船均採用防鳥繩。
2000年由屏東科技大學戴永禔副教授所進行之研究,主要透過觀察員實地上船蒐集資料,該年度的兩航次包括沿近海小型延繩釣以及在大西洋作業遠洋延繩釣漁船部分,沿近海(東港)部分多在夜間作業,並無混獲海鳥(詳細混獲種類參見表二)。遠洋延繩釣漁船部分經由觀察員記錄大西洋作業意外捕獲海鳥乙隻,其意外捕獲量為0.0034/千鉤。另外經由樣本船裝設防鳥繩之回收報表中,裝設防鳥繩前平均捕獲率為每千鉤0.1467隻海鳥,裝設後平均意外捕獲率為0.0355隻海鳥,可見裝設防鳥繩可顯著減少意外捕獲率。
在混獲鳥種方面,國內尚欠缺相關資料,由南非科學家P. G. Ryan C. Boix-Hinzen’s 1998年就於南非作業的我國漁船船長所進行訪談,所蒐集到的主要意外捕獲鳥種如表三。

表一我國遠洋延繩釣漁船採用防鳥措施之問卷調查結果 (劉,1998

採用比例(% )
樣本數
1.用防鳥繩
21.7
60
2.加重餌繩
79.3
58
3.其他措施
7.0
57
4.自動投餌機
93.4
61
5.夜間投餌
95
60
6.解凍餌
100
61
7.妥適處理魚體內臟
81.6
60

表二2000.年東港小型延繩釣漁船意外捕獲物種紀錄(戴,2000

總鉤數: 12480
種類
捕獲數
CPUE (No./1000)
主要漁獲魚種
163
13.06
鯊魚
  4
 0.32
海龜
  1
 0.08
海洋哺乳類
  0
 0.00
海鳥
  0
 0.00
合計
168
13.46

表三 1992-1996年間在南非海域作業之台灣延繩釣漁船船長辨識出意外捕獲海鳥種類(Ryan and Boix-Hinzen, 1998
種類
混獲狀態
Great albatross Diomedea spp(巨信天翁)
+
Blackbrowed Mollymawk T. melanophris(黑眉信天翁)
+
Greyheaded Mollymawk T. chrysostoma(灰頭信天翁)
+
Yellownosed Mollymawk T. chlororhynchos(黃鼻信天翁)
+++
Giant petrel Macronectes spp. (巨   
+++
Pintado petrel Daption capense
++
Whitechinned petrel P. aequinoctialis(白頦風   
++
Gannets Morus spp.(鰹鳥)
+
l  +++意外捕獲頻繁; ++經常; +偶而
l  部分鳥種由於尚無適當中文譯名,故統一以英文表之

國際保育趨勢

正如前面所言,由於本問題涉及經濟海域內有海鳥出沒的國家以及有漁船在海上進行延繩釣漁業的國家,故必須各國加強合作才能夠發揮保育之功效,近幾年在國際間推動的活動包括以下:

(一)區域性組織

南極洋海洋生物保育委員會(Commission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Antarctic Marine Living ResourcesCCAMLR)及南方黑鮪保育委員會(Commission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Southern Bluefin TunaCCSBT)都要求會員確實採用防鳥措施。CCAMLR 要求會員的漁船必須安裝防鳥繩、加重餌繩、夜間投餌、不得隨意拋棄魚體內臟,並且適度要求禁漁期。在19981999年間,其95% 的漁船均在夜間投餌,海鳥意外捕獲率則從1997年的每千鉤0.23隻降到0.01隻,有相當好的效果。

(二)國際性組織

由於前述區域性組織的推動以及保育團體的呼籲,聯合國糧農組織依據責任制漁業的精神以及數次專家諮商會議的結論,於一九九九年二月訂定「避免延繩釣漁業意外捕獲海鳥之國際行動方案(International Plan of Action for Reducing the Incidental Mortality of Seabirds in Longline Fishing)」(內容參見網站http://www.fao.org/fi/ipa/incide.asp),該方案要求使用延繩釣漁業作業以及經濟水域內有延繩釣漁船作業的國家必須重視本議題,評估是否需要採取措施以避免延繩釣漁船意外捕獲海鳥,並建議規劃國家行動方案以加強教育漁船採用防治措施,該方案並提出許多現行採用或經評估可採用之防避措施,供各國漁船參考使用。

(三)非政府組織(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NGO

目前對此投注心力較多的是國際鳥盟(BirdLife International),國際鳥盟是由全球許多國家的鳥類保育組織所組成之國際性非政府組織,我國的中華鳥會亦為成員之一。2000年發起的全球保育議題即為「救救信天翁,防止海鳥混獲」,並透過20008月份於倫敦舉辦之第十二屆賞鳥博覽會進行募款工作,希望透過國際鳥盟的各國會員,遊說各國制定國家行動計畫、推動海鳥防治措施、要求延繩釣漁船裝置防鳥繩、夜間佈餌、填寫海鳥混獲報告等,來降低因混獲而造成的海鳥傷亡。藉由全球普遍性的重視,各鳥類保育團體亦希望透過區域性的連結,以及民間的力量來協助政府推動相關保育事務。

(四)避免延繩釣漁業意外捕獲海鳥之國際漁業論壇

為加強各國間產官學界的交流,紐西蘭保育部於2000116日至9日召開本論壇,參與國家包括紐西蘭、澳洲、美國、福克蘭群島、南非、英國、台灣、阿根廷、智利、日本、巴西、法國、義大利、印尼、烏拉圭、加拿大、中國等國家及地區,與會對象包括政府官員、生物學者、延繩釣業者及漁具商等,議程規畫包括海鳥生態之探討、延繩釣漁業對海鳥之影響、減低意外捕獲海鳥之方法研討以及推廣教育計畫。該會議目的主要經由與會產官學各單位人員的參與,探討延繩釣作業時,如何盡量減少鉤到海鳥,交換各種看法並能制定一項行動計畫,其中包括行動準則及優先研究開發的項目,並將會議結果提供各國家參考。
為能充分了解國際趨勢,建立與各國官員與學者之溝通管道,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漁業署亦派專家學者與會,並經由會議與他國研究人員及漁業管理人員交換經驗,藉以傳達我國歷來對於避免延繩釣漁業意外捕獲海鳥所做之努力,以充分說明我國宣導推廣工作及成效,期促成全球海鳥保育成效及延繩釣漁業永續經營。

(五)信天翁及海燕保育協定

由於澳洲對於本問題之重視,從1997年開始推動成立相關之保育協定,在20008月於澳洲召開第一次「南半球信天翁及海燕保育協定草約(Agreement On The Conservation Of [Southern Hemisphere]Albatross And Petrels)」會議,計有阿根廷、紐西蘭、澳洲、祕魯、巴西、韓國、智利、南非、印尼、英國、納米比亞、美國等國家與會,經由該會議擬具草案,並於20011月召開第二次會議,並將原定範圍從南半球擴展到全球。該公約業於2001619日於澳洲正式開放各國簽署,該協定內容可參見http://www.ea.gov.au/biodiversity/international/albatross/agreement-english.html。目前已有阿根廷、巴西、智利、法國、日本、紐西蘭、祕魯、南非、美國及英國等十一國已正式簽署,本協定主要目的在於落實前述聯合國之國際行動計畫以及高度遷徙物種公約等,透過各國間資源及資料的交流,落實棲地保育、加強人類行為規範(如漁業管理)、建立監測系統、教育宣導等多方面以達保育成效。

避免意外捕獲海鳥方法

欲落實避免延繩釣漁船意外捕獲海鳥,可加強以下三方向:
一、            政府方面

(一)建立評估體系

在採取積極保育措施之前,必須有完整的評估研究,並以基本資料庫的建立為第一要務。政府可透過目前之漁管系統以及遠洋漁獲統計資料蒐集系統,建立完整之漁船資料(船噸數、艘數)、漁具資料、作業漁場資料、延繩釣漁船努力量(季節、漁種、漁獲量、鉤數/每年/每船),並可繼續透過觀察員計畫以及國際學者合作交流,蒐集漁場的鳥類族群概況及海鳥年獲量(每千鉤),可提供擬定保育措施之參考。

(二)觀察員計畫

由於海鳥屬於意外捕獲物種,所以較難收集到詳盡的資料,透過觀察員將是較佳的方式,過去政府曾對鮪延繩釣漁船實施先導之鯊魚、海龜、海鳥意外捕獲派遣海上觀察員計畫,未來將可透過觀察員人數的增加以加強蒐集資料。

(三)財務贊助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在一九九六年補助延繩釣漁船裝置自動投餌機一百座,2000年辦理「遠洋鮪釣漁船裝設鳥繩補助計畫」,全額補助輔導在高緯度作業延繩釣漁船四十八艘裝設防鳥繩,並透過漁船蒐集裝設前及裝設後之意外捕獲海鳥資料。
二、            漁船可採用之防治措施
目前各國普遍採用以及正在研究中的避免意外捕獲海鳥技術多達十數種,主要從作業方法及漁撈策略兩方面進行改善,重點說明如下:
1.  夜間投餌:於夜間下鉤作業,因為在夜間海鳥活動力低,能夠有效避免意外捕獲海鳥。
2.  防鳥繩:防鳥繩在作業時會隨風飄揚,可阻嚇海鳥啄食魚餌。其規格可依漁業種類籍漁船型態適度調整。本方法相當有效且成本低廉。
3.  水下投繩及投餌:使海鳥難以捕獲餌料,本方法主要針對延近海小型漁船所使用,目前澳洲研發之一次投餌作業時間最快亦要六秒鐘,所以對於我國遠洋漁船而言會增加作業時間以及不便,較不適用。
4.  加重餌繩:在餌繩上增加重量,使餌繩加速沉入水中,減少海鳥掠食時間,適度加重能有效減少魚餌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