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他們認為聯考的問題在於"一試定終生",萬一臨時出狀況,就沒有翻身的機會,
所以,經過這麼多年,發展出五花八門的入學方式
因為太多樣化了,所以一直不願意去了解,直到Sonic必須面對的那一年
想想也是有道理的,何必浪費時間去了解以後可能不用的制度呢!
了解之後,才發現現在的制度變得疊床架屋
每個領導者想出個方法,就開始用
下個人來,再發明一套,但是之前的又不敢廢
於是,就變成五花八門的升學制度了。
我們這兩個自認為還不笨的父母,
花了一些時間才稍微弄懂今年的制度,
不敢說懂,因為實在看不出有何邏輯?
或者說,根本沒有道理
至少有四到五種----
第一,四月會有所謂的直升計畫
可以不用考試,但是有很多條件
例如前兩年半要全校前百分之多少,要有幹部或者其他足資證明你很優秀或有潛力的文件等等的....
這個制度在你進國中的時候根本還沒誕生,所以也沒料到會有這天
然後,以Sonic學校為例,一個高中只給一到兩個名額.......
換言之,400*20%=80,這80個人可以去競爭板中一個名額
不會有建中或北一女等名校,因為他們只給社區生,社區定義可以自己訂,
可能是附近的幾個行政區,不給其他地區學生
如果直升上了,可以不用考試嗎? 是的,不過因為教育部說不想影響其他學生上課心情,
所以放榜得晚,已經直逼基測時間,所以,基測還是要先報名,避免萬一沒上的話,也沒有試可以考。
那如果不考能不能退費?不清楚,本來說不行,因為已經進行相關作業程序,
但是有人抗議,因為壓根沒考試,所以後情不詳。
至於透過基測的方式,又有好幾種
第二,第一次基測考完,會在6/3發成績單,你必須趕快,大概是6/4,去報名縣立中學直升,
例如清水或華僑之類的,然後會用十萬火急的速度排名,可能在6/4晚一點就會有排名順序出來,
然後要6/5一大早去學校排隊,運氣好排到前幾名就可以有學校,但是,who knows?
這個部分,以最近的清水高中為例,聽說全縣有90個名額左右,
[網路上簡章好像還是去年的,所以前述時間是用推估的]
第三,如果6/5去排隊沒排到,可以再去申請其他學校
[換言之,如果有上,就不可以去申請其他學校],
不過,只能申請一所高中、一所高職,時間應該是在6/6左右,
這裡頭又很複雜,各校要求不一,比如說可能要幹部,可能要有樂團經驗,國語文比賽名次,
各種五花八門的。每個學校名額不一,
再拿清水為例,他有"10"個名額,沒錯!只有十個,I don't know why? 這樣可以讓入學成績變很高?
台北市學校則有很多設有"社區生保障名額",就是--台北縣排後面就對了。
因為只能選一個,所以,落榜人應該不少吧! 以上各項都至少要繳一百元報名費的,
想來各校報名費賺的也不少吧!
最後,如果不幸沒碰到任何一個學校,可以等著7月再考一次基測,
聽說如果覺得第一次成績夠好,就可以不用考,不過,從人情判斷,反正準備都準備了,
沒學校念,就再考一次也沒差.......而從機率看,成績好的人可能在前面三次已經有學校念,
所以競爭對手變少,說不定排名會變好。
第四,最後一道,這次再不上就沒有機會了,所以,各校會清出剩下的名額,不曉得有多少?
然後終於可以像當年一樣,把所有學校照順序排上去,猜猜自己的運氣最後到哪裡。
教育部說為避免競爭壓力,所以不公布歷年最低錄取成績,又是一種鄉愿的作法,
大家只好網路猛找猛猜.......
不知道教育部有沒有把這些資訊提供給學術單位做研究,算算這裡有多少資源時間被浪費?
可能不敢.....
最少有四種方法供諸君選擇,有比較好嗎?
我真的懷念過去一試定終生的時代,至少我可以一次和所有人公平競爭,
而不是在每次人數未定、對手未定、名額未定的情況下,去參加一場決定未來的遊戲。
我真不知道各校用甚麼標準決定在這四場遊戲中間的名額分配?在
這過程中,就會聽說不少成績好的掉到不如意的學校,成績不好的可能到不錯的學校,
因為每次的錄取成績都是不一樣的,所以,你可能就會在以後一直想,
如果我當初去申請******的話,說不定現在就*******
眉批:
1.殊途同歸,然,勞民傷財、曠日廢時、浪費資源,
這點我欣賞華江中學,言明不需要幹部等有的沒有的證明文件,請大家不用浪費紙張列印。
2.報章大肆報導北一女有五冠王,建中有四冠王,真不知有啥值得驕傲?
這樣有問題的制度可以讓一個人在一個學校錄取五個系,相對四個名額閒置,
或許真正受到影響的,是四個本來有機會的學生。備取制度對此是沒有幫助的。
這些大學應該好好反省!
3.還有一件很離奇的事順道提一下,基測申請簡章上不僅有台北基隆地區的學校,
居然還有大陸台商學校,我不知道我們的考試從何時已經開始變成"台""中"兩地聯招了。
所以,經過這麼多年,發展出五花八門的入學方式
因為太多樣化了,所以一直不願意去了解,直到Sonic必須面對的那一年
想想也是有道理的,何必浪費時間去了解以後可能不用的制度呢!
了解之後,才發現現在的制度變得疊床架屋
每個領導者想出個方法,就開始用
下個人來,再發明一套,但是之前的又不敢廢
於是,就變成五花八門的升學制度了。
我們這兩個自認為還不笨的父母,
花了一些時間才稍微弄懂今年的制度,
不敢說懂,因為實在看不出有何邏輯?
或者說,根本沒有道理
至少有四到五種----
第一,四月會有所謂的直升計畫
可以不用考試,但是有很多條件
例如前兩年半要全校前百分之多少,要有幹部或者其他足資證明你很優秀或有潛力的文件等等的....
這個制度在你進國中的時候根本還沒誕生,所以也沒料到會有這天
然後,以Sonic學校為例,一個高中只給一到兩個名額.......
換言之,400*20%=80,這80個人可以去競爭板中一個名額
不會有建中或北一女等名校,因為他們只給社區生,社區定義可以自己訂,
可能是附近的幾個行政區,不給其他地區學生
如果直升上了,可以不用考試嗎? 是的,不過因為教育部說不想影響其他學生上課心情,
所以放榜得晚,已經直逼基測時間,所以,基測還是要先報名,避免萬一沒上的話,也沒有試可以考。
那如果不考能不能退費?不清楚,本來說不行,因為已經進行相關作業程序,
但是有人抗議,因為壓根沒考試,所以後情不詳。
至於透過基測的方式,又有好幾種
第二,第一次基測考完,會在6/3發成績單,你必須趕快,大概是6/4,去報名縣立中學直升,
例如清水或華僑之類的,然後會用十萬火急的速度排名,可能在6/4晚一點就會有排名順序出來,
然後要6/5一大早去學校排隊,運氣好排到前幾名就可以有學校,但是,who knows?
這個部分,以最近的清水高中為例,聽說全縣有90個名額左右,
[網路上簡章好像還是去年的,所以前述時間是用推估的]
第三,如果6/5去排隊沒排到,可以再去申請其他學校
[換言之,如果有上,就不可以去申請其他學校],
不過,只能申請一所高中、一所高職,時間應該是在6/6左右,
這裡頭又很複雜,各校要求不一,比如說可能要幹部,可能要有樂團經驗,國語文比賽名次,
各種五花八門的。每個學校名額不一,
再拿清水為例,他有"10"個名額,沒錯!只有十個,I don't know why? 這樣可以讓入學成績變很高?
台北市學校則有很多設有"社區生保障名額",就是--台北縣排後面就對了。
因為只能選一個,所以,落榜人應該不少吧! 以上各項都至少要繳一百元報名費的,
想來各校報名費賺的也不少吧!
最後,如果不幸沒碰到任何一個學校,可以等著7月再考一次基測,
聽說如果覺得第一次成績夠好,就可以不用考,不過,從人情判斷,反正準備都準備了,
沒學校念,就再考一次也沒差.......而從機率看,成績好的人可能在前面三次已經有學校念,
所以競爭對手變少,說不定排名會變好。
第四,最後一道,這次再不上就沒有機會了,所以,各校會清出剩下的名額,不曉得有多少?
然後終於可以像當年一樣,把所有學校照順序排上去,猜猜自己的運氣最後到哪裡。
教育部說為避免競爭壓力,所以不公布歷年最低錄取成績,又是一種鄉愿的作法,
大家只好網路猛找猛猜.......
不知道教育部有沒有把這些資訊提供給學術單位做研究,算算這裡有多少資源時間被浪費?
可能不敢.....
最少有四種方法供諸君選擇,有比較好嗎?
我真的懷念過去一試定終生的時代,至少我可以一次和所有人公平競爭,
而不是在每次人數未定、對手未定、名額未定的情況下,去參加一場決定未來的遊戲。
我真不知道各校用甚麼標準決定在這四場遊戲中間的名額分配?在
這過程中,就會聽說不少成績好的掉到不如意的學校,成績不好的可能到不錯的學校,
因為每次的錄取成績都是不一樣的,所以,你可能就會在以後一直想,
如果我當初去申請******的話,說不定現在就*******
眉批:
1.殊途同歸,然,勞民傷財、曠日廢時、浪費資源,
這點我欣賞華江中學,言明不需要幹部等有的沒有的證明文件,請大家不用浪費紙張列印。
2.報章大肆報導北一女有五冠王,建中有四冠王,真不知有啥值得驕傲?
這樣有問題的制度可以讓一個人在一個學校錄取五個系,相對四個名額閒置,
或許真正受到影響的,是四個本來有機會的學生。備取制度對此是沒有幫助的。
這些大學應該好好反省!
3.還有一件很離奇的事順道提一下,基測申請簡章上不僅有台北基隆地區的學校,
居然還有大陸台商學校,我不知道我們的考試從何時已經開始變成"台""中"兩地聯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