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威靈頓(Wellington)開四天的會,前一天到,開完會第二天回家
跟海有關的會,約莫有一半的機率在海濱城市開
十八年前去過紐西蘭北島奧克蘭,只記得到處有綿羊,數量比人都多
這次換威靈頓,紐西蘭的城市不多,便一直誤以為在南島,
出門前一天看了地圖,才發現還是在北島,北島的最南邊,
會開多了,基本上不會有啥特別的期待
會議的地點安排很有特色,開在Te Papa 博物館內,中文稱蒂帕帕,
很別緻的安排,開會中場可以去逛博物館。
就當作是海科館,只是這博物館免費入場,絕大部分可以拍照,
每個展館規模其實不大,人潮卻也絡繹不絕
或許剛好在辦藝術季活動,
每天中午看到老師們帶著各年級的學生排隊、牽手進場
在館旁的廣場看魔術師表演,或者看完展覽,或席地而坐吃午餐,
孩子們的笑聲不絕於耳
孩子們的笑聲不絕於耳
下午會議結束,走出博物館,燦爛的陽光還照在港邊
心裡想這紫外線恐怕還是得小心些,
港邊還是如中午般熱鬧,或說更熱鬧
寬闊的港濱大道,提供人們各種漫步、行走的方式,
有人西裝筆挺,想是下班回家,也有不少輕裝騎腳踏車快速通過。
年輕媽媽帶著小朋友來野餐、溜滑梯。
心裡想,如果基隆海濱有這樣一條路,
我應該也會想要不時走到海科館的草坪去野餐,
港邊有一座盤旋而上的鐵梯,心想放在港裡要做啥?
忽然看到一個光著上身的老伯伯,扶著把手攀爬而上
然後縱身一躍而下,原來是個健身用的跳台。
很難想像這樣的設備出現在港中,在台灣應該是防人之唯恐不及吧!
路邊一排小貨櫃屋是小藝品店,心裡還想不要再買紀念品,家裡放不下了,卻又還是手癢買了一條貝殼項鍊,就當是贊助水產業。
再走兩步,看到幾個年輕人扛著輕艇(獨木舟)走過,
一邊的輕艇車上,架著十來艘輕艇,上面寫著Star Boating Club(1866)俱樂部,
木屋之後就是年輕人練艇的地方。
心裡羨慕他們,不用擔心沒地方停船,沒地方下水,
岸的另一邊,更小的小朋友看到水就直往前衝,幫他捏了把冷汗,
講電話的媽媽倒是一點不緊張,任憑孩子在堤邊戲水。
最後轉彎要跨上陸橋,離開港邊的時候,見到了今日的驚喜
就在年輕人划船的灣內,隱約見到”魟”的背影,
第一時間以為自己眼花了,仔細一看,的確是,而且不只一隻,
三步併兩步走返水邊,想看個清楚,看它們一隻、二隻,三隻
將近有十隻,就像國家地理頻道中看到,繞著圈圈,優雅的滑翔。
不需要到水族館,也不需要學會潛水,
就在港邊,離人不到數米的地方,看見魟魚優游
站在港邊,一直到他們游遠了,才依依不捨地離開。
這是下課後十分鐘之內看到的景象,簡單,卻感到莫名的欣喜。
在港裡看到魟魚,心情如同上次在夏威夷港內看到蝶魚
驚喜,非常,之後感到沮喪,
一樣的太平洋海水,別人家可以潔淨的有魚、有魟,
台灣港內的水質卻甚至無法可管?
而想想台灣政府投入在港灣跟港邊硬體建設的經費絕對不比人家少,
海科館的規模與蒂帕帕博物館相較也絕不遜色。
為什麼走在台灣的海濱卻難有這樣的感動?
此刻的感受,有點像前幾周在台灣漁港看到的魟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