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0月12日 星期日

北太平洋黑鮪資源概況-2003

文章日期:2013-05-02 15:24
這是2003年寫給漁業推廣的文章,從小喜歡寫些東西,可能是受了古人"立德、立功、立言"的影響,既然立德立功困難,至少還可以"立言",就從"漁業推廣"這類通俗性雜誌寫起。
有時候是主動想寫,有時候是編輯邀稿、或是救急,總之,這是最讓人念舊的一個雜誌了。
黑鮪其實也是我的博士論文題目,這麼多年過去,黑鮪資源越來越糟糕,或許,在十二年前就已經有所預言了吧!

日本築地市場的鮪魚拍賣

**************************************************************** 
由於東港黑鮪節的強力宣傳,使得北太平洋黑鮪成為國人心目中的生魚片極品,實際上,此資源在日本已被利用長達五十年之久,本文希望對於這種洄游在北太平洋的高價漁業資源作一較為全面性的介紹,讓國人能夠了解黑鮪的真實面貌。

黑鮪生物簡介

黑鮪(Thunnus thynnus Linnaeus, 1758)為鯖(Scombridae)科,鮪屬(Thunnus),魚體粗壯,其背部呈青黑色,腹部銀灰色,口大,胸鰭短,一般商業體長約為200公分,歷史紀錄之最大體長為384公分,最重體重為679公斤,是鮪類中最大的一種。黑鮪為跨界且高度洄游的表層性魚種,對於溫度的忍受範圍大,可生存在水溫5℃到29℃水域,僅在生殖期間會靠近沿岸水域,通常會成群洄游,有時會與長鰭鮪、黃鰭鮪、正鰹成群。黑鮪為多次產卵魚種(multiple spawner),約在四到五歲成熟,一尾重約270300公斤的雌魚每次產卵期約可產卵千萬。
一般的黑鮪(bluefin tuna)可分為分布在北半球為主的北方黑鮪(Thunnus thynnus)以及集中於南半球的南方黑鮪(Thunnus maccoyii)。其中北方黑鮪又可區分為大西洋的T. thynnus thynnus(Linnaeous) 以及太平洋的T. thynnus orientalis (Temminck and Schlegel)兩個亞種
就各亞種的資源管理而言,目前南方黑鮪由南方黑鮪保育管理委員會(Commission of Conservation of Southern Bluefin TunaCCSBT)進行資源評估及管理,現今設定的總可捕漁獲量約為12,000公噸;大西洋黑鮪由大西洋鮪類管理委員會(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for Conservation of Atlantic TunaICCAT)進行管理,在管理上分為兩個系群,一為西大西洋系群,一為東大西洋以及地中海系群,其中西大西洋系群總可捕漁獲量為2700公噸,東大西洋總可捕漁獲量為32,000公噸;至於本文的目標漁種:北太平洋黑鮪的資源評估,目前尚由區域性研究單位(如北太平洋臨時科學委員會,ISC)及相關國家(如日本、美國)的學者研究中,由於該水域的國際性管理組織尚未正式設立,故迄今未有具體管理措施,面對努力量、需求量增加的情況,更值得我們加以關注。
對於北太平洋黑鮪,雖有部分研究認為北太平洋黑鮪可能在日本海以及西南太平洋有兩個產卵場,隱含有兩個系群存在的可能,惟此論點仍在討論階段,目前仍將北太平洋黑鮪視為一個族群。太平洋黑鮪的產卵場從日本的南邊延伸至菲律賓的北邊,產卵期約在四月到六月,會受到不同水域水溫影響,成魚在四月到七月等春夏之間洄游至西太平洋的菲律賓東北方水域、台灣東部水域、琉球群島、日本九州南方海域及日本海產卵。卵及幼魚會被黑潮向北帶回日本水域,而部分零歲及一歲的幼魚會離開日本海,向東游至北美洲西岸,棲息在加州及墨西哥外海域,部分魚群在長至四歲後會在六月到九月間從加州海岸向北洄游回日本海產卵。至於日本海的魚群會在秋天向南洄游,並停留在日本西部及北部水域直到冬天(洄游路徑參考圖2

漁業概況

全球有二十五個國家在九個漁區捕捉黑鮪,總年產量平均約在40,000公噸,1950-2000年的全球漁獲量如圖3,東大西洋產量最高,平均年漁獲量約為二萬五千餘公噸,太平洋次之,平均約在一萬五千公噸間,西大西洋最低,平均約3,500公噸。主要漁法包括延繩釣、圍網、曳繩釣、巾著網、竿釣、刺網及定置網等,漁獲國家包括日本、法國、西班牙、義大利、摩洛哥、突尼西亞、台灣、土耳其、美國、墨西哥、加拿大等等。
太平洋黑鮪的漁獲國家較為單純,包括在西大西洋作業的日本、我國、韓國以及在東大西洋作業的美國、墨西哥。從1952迄今之各國年漁獲量趨勢如圖4,年漁獲量平均約為20,000公噸,近十年有減少的趨勢。其中西太平洋漁獲量約佔84%,由於日本人對於黑鮪的特殊喜好,所以日本漁業歷史最久且漁獲比例最高,我國次之,韓國最低。至於東太平洋則以美國以及墨西哥為主。

1.西太平洋

(1)日本
日本自1952年開始利用圍網、延繩釣、曳繩釣、竿釣以及定置網等漁法捕撈黑鮪。年漁獲量從8,00030,000公噸不等,在九十年代漁獲量約在8,00022,000公噸之間,其漁獲年齡組成超過80%都是零到二歲魚,1991年的低齡魚比例更曾超過95%
沿岸圍網漁業 ( coastal purse seine fishery)
圍網的漁獲量占日本年漁獲量的70%,年產量約5,0008,000公噸,圍網作業分為兩種型態,其一在日本東部的太平洋水域作業,約在每年六月及八月間捕撈幼魚及成魚。另一種則是在日本海作業,在夏季(七到八月)捕捉成魚,春季(四到六月)捕撈幼魚,漁獲量變動幅度大,捕撈的部分幼魚作為養殖之用。
延繩釣漁業 (longline fishery)
作業水域包括日本沿岸以及公海,每年漁獲量約在3001,400公噸,漁季在四月末到六月初,主要漁場在宮古島(Miyako)西南邊、石垣島(Ishigaki)東南邊以及西表島(Irimote)北邊,該地區約有12艘鮪釣船作業,年產量少於20公噸。
曳繩釣 (troll fishery)
多是沿岸小型漁船作業,作業漁期在十一月到三月以及七到九月,多捕撈零歲的幼魚(2030公分),年產量約1,0003,000公噸,漁獲物除供地區性食用外,也供作水族館以及水產養殖用。
竿釣漁業 (pole and line fishery)
此種漁業會在每年六到十二月意外捕獲黑鮪,漁獲量變動大,從100400公噸都有,漁獲物主要為四歲以下的幼魚。
定置網漁業 (setnet fishery)
不同季節所捕撈到的魚體大小不同,五到七月捕撈向北洄游的魚群,十到十一月則捕撈南游的魚群,年漁獲量少於500公噸,雖然過去曾捕撈到大型黑鮪,但近年來多以零及一歲的幼魚為主。
流網漁業 (gillnet fishery)
僅在每年的三到四月在日本沿岸地區捕撈小魚,近年漁獲量僅約100公噸左右,漁獲組成多為未成熟魚。
(2)台灣
台灣黑鮪漁業屬沿岸小型延繩釣漁業,在台灣東部水域進行季節性作業,漁季為四月到六月,在1980年初期,我國年產量不超過200公噸,自從1991年後,鑒於該魚種的高經濟價值以及業者較能掌握漁撈季節與方法,年漁獲量遽增,並在1999年增加到3,000公噸,超越美國成為第二大漁獲國家,佔總漁獲量比例從1%提升到13%左右。卸魚港口主要為蘇澳以及東港,漁獲量半數為地區使用,半數輸日。作業漁船噸數約在50船噸左右,每次航程約七到九天,1999年的CPUE為每千鉤1.3尾,惟近兩年漁獲量又有下降之趨勢。
(3)韓國
黑鮪為韓國鯖魚圍網的意外漁獲,多在每年一月到八月份在濟州島(Cheju)以及津島 (Tsushima)附近被捕獲。其中一月份在濟州島附近作業,二、三月份會延伸到韓國東南水域,四到五月在濟州島以及津島間,並在六月及七月向南移到濟州島南邊。捕獲魚體大小約在30-80公分,約為零歲到一歲左右。年漁獲量最高約在1,000公噸左右,作業船數約有30餘艘圍網船以及4艘拖網船。

2.東太平洋

東太平洋黑鮪漁場約在北緯二十三度到北緯三十四度三十分之間,向北延伸至阿拉斯加,漁業國家為美國及墨西哥,主要漁法為圍網,漁期為五到十月;其次還有美國娛樂漁業、墨西哥流刺網,在加州以及夏威夷捕撈劍旗魚及大目鮪的延繩釣也會意外捕獲黑鮪,全年均可捕獲。
(1)美國
美國圍網之黑鮪年捕獲量從250公噸到4,900公噸,約有75%的漁獲是在南加州及墨西哥沿岸由小型圍網船所捕撈,這些漁船在夏季及秋季專門捕撈黑鮪,至於其他漁業所捕獲的黑鮪均為意外捕獲。
(2)墨西哥
墨西哥圍網的主要作業漁區在西海岸,漁季在六到十月份,多數漁獲物重約560公斤,平均為20公斤,年漁獲量在1980年代穩定於100700公噸, 1989年之後較不穩定,從03,700公噸都有。

資源評估概況

1950年代開始,日本學者開始針對進行黑鮪漁獲體長組成研究,之後日本以及美國學者對此種魚類開始進行研究,包括黑鮪的成長、標誌放流等等。近年來,美、日學者透過標示放流等研究使得對於黑鮪生活史及成長也有相當詳盡的說明。前述研究以日本遠洋水產研究所在西太平洋的研究以及美洲熱帶鮪類委員會(Inter-American Tropical Tuna Commission, IATTC)、北太平洋臨時科學委員會(Interim Scientific Commission, ISC)、美國西南漁業中心在東太平洋的研究為主,各單位間並定期召開聯合會議討論北太平洋黑鮪資源評估。近年來,由於台灣利用本資源狀況增加,開始針對台灣黑鮪漁業進行包括成長方程式、黑鮪生殖生物學以及漁業概況進行調查等等的研究,並參與前述組織之研討會議共同討論本資源利用狀況。
在漁業利用研究方面,由於黑鮪偏好17℃至23℃的水溫,所以美國圍網黑鮪漁業漁期主要在每年五到十月,Bayliff(1996)所估計的CPUE顯示19801990年代,該地區的黑鮪漁業努力量以及漁獲量均有下降趨勢。Watters (2002)分析太平洋黑鮪延繩釣漁業的單位努力生產量(catch per unit effort, CPUE),顯示在1950-1960年代,延繩釣的CPUE較高,但在1960年代後期開始下降,1970年代的CPUE相對較為穩定,在1980年代再度遽降,1990年代略有上升。此研究略能反映黑鮪的資源量。
在系群評估方面,日本學者利用較為詳盡的體長頻度等資訊,針對本系群進行年級群分析(virtual population analysis, VPA)及單位加入生產量等研究,Yamada(2003)甫完成的年級群分析顯示本資源母族群數量以及加入群數量變動幅度很大(圖5,產卵母族群在近十年似有回復的趨勢。由於我國相對所擁有之資訊較為有限,黃(2003)利用有限的生物以及漁業資訊,透過單位加入生產量模式、產卵群-加入群模式以及生產量模式結合,所估得之MSY約在5,67624,563公噸之間,並提出F0.1等生物參考點,更精確的MSY仍需要確認該資源的系群-加入群模式等生物及漁業參數後方能估計。從歷年趨勢來看,從1952迄今,該資源之年平均漁獲量為21,540公噸,近十年則為17,937公噸,均在該研究結果範圍內,顯示近期並無過漁的現象,應尚在合理利用階段,惟近兩年有增加之趨勢,且標地已產卵之成魚為主,與我國增加漁獲努力量之間是否有直接相關仍值得密切關注。
結語
由於近年來大西洋以及太平洋黑鮪的努力量驟增,又出現減產的現象,引起漁業界以及保育界的關注,我國自從數年前開始於屏東推廣東港黑鮪季之後,相對增加北太平洋黑鮪的捕獲量,漁獲量的起伏不定更需要我們加以關切(在20012002年的下降之後,2003年的產量增加所反映的究竟為何?)由於部分研究顯示太平洋黑鮪會受到環境因素,如聖嬰現象之影響,如果能更確實掌握現實環境的變動,將更能有助於彈性化的管理。
此外,由於本漁業屬於多漁具漁業,漁撈國家似有增加的趨勢,不同規模及種類的漁具間的努力量標準化方式以及轉換的問題都需要深入研究,是故,應加強落實我國小型鮪延繩釣漁船努力量之蒐集整理,並繼續與各國學者之交流,以期使得各種漁業努力量資料能充分落實在模式套適,才能確實掌握目前漁獲努力量與漁獲死亡率的關係,以利做出更具體的管理建議。
由於我國捕撈黑鮪以成魚為主,近年為因應國內市場而增加捕撈量,同時,近年亦有其他國家鑒於黑鮪的價值有加入捕撈之情況,所以必須密切注意整體漁獲量之趨勢變化,以加強對於太平洋黑鮪的產卵群量-加入群關係以及相關生物參數(如自然死亡率)的了解,則能更確實掌握各項參數,並提高各生物參考點的準確性,以提出更切實際的保育管理建議。
[這是來自東港的鮪魚,這照片是國書學弟拍的!]
主要參考文獻
Collette, B. B. and C. E. Nauen. 1983. FAO species catalogue. Vol. 2. Scombrids of the world. An annotated and illustrated catalogue of tunas, mackerels, bonitos and related species known to date. FAO Fish. Synop. 125. Vol. 2, 137 p.
Deriso, R. B. and W. H. Bayliff. 1991. World Meeting on stock assessment of bluefin tunas/l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Inter-Am. Trop. Tuna Comm., Spec. Rep., 7 : 357 pp.
Bayliff, W. H. 1994. A review of the biology and fisheries for northern bluefin tuna, Thunnus thynnus, in the Pacific Ocean. FAO Fish. Tech. Pap., 336(2) :  244-295.
Anonymous. 2002. Report of the ISC bluefin Tuna Working Group. Nagasaki January 22, 2002.
Hsu, C. C. and H.C. Liu. 2000. A description of bluefin tuna fishery for Taiwanese longline fishery in the North Pacific. (a document submitted to the bluefin working group meeting, Interim Scientific Commission for Tunas and Tuna-like species in the North Pacific).
Yamada, H. 2003. Stock status of Pacific bluefin tuna in 2002. In:  Status of Far Seas Fisheries Stocks, (eds), Fisheries Agency of Japan and Fisheries Research Agency, 16-22 (in Japa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