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30日 星期六

尺神經麻痺

第四、五指麻木,無法轉動鑰匙,拿筷子無力,小心! 你可能尺神經麻痺了!


長得高大健壯的黃小弟在媽媽的陪伴下步入診間,看似健康的他卻愁容滿面,
「最近右手無力,拿筷子吃飯困難,連回家轉鑰匙開們都使不上力,無名指和小指整天麻麻的,靠在桌上打電腦一陣子,更會麻得受不了,連兩場籃球隊的比賽,投籃命中率也差了許多,醫生,我得了甚麼病?」

2013年11月20日 星期三

ICCAT, 會議第二天, 暖身賽開始~~~

第二天
談物種管理
首席科學家報告科學評估結果
說是資料不夠
不確定性太高
需要科學研究
大力爭取研究經費與人力













而非洲國家砲火依然猛烈
質疑科學會議不透明
(暗指都是已開發國家主導)

質疑科學家不食人間煙火
評估結果資源差,明明海上魚捉得多
或者反過來
不然就是評估說資源已經復甦,漁民卻在海上捕不到過去那麼多的魚


國際角力,本來就不容易啊!
立場有時候也要跟著議題變
不捕魚的時候,放聲說要資源保育,應該降低總容許捕撈量(TAC)
捕魚的國家,抱怨TAC不夠分,沒有照顧沿海開發中國家的社會經濟

怕是遠洋開發國家會不會節節敗退呢~~~~

2013年11月19日 星期二

開普敦,ICCAT,2013,非洲國家的轉變

七年前,在一個風雨飄搖的新年前夕,
到南非開普敦待了兩個星期
心裡想,應該以後不會再來了
心裡喜歡他們的鈔票
多有動物系的感覺
於是換了一套做紀念
只是沒想到,這回又算錯了!



2013年11月12日 星期二

海鳥混獲研討會


英文名稱是 Taiwan Seabirds Bycatch Workshop,總覺得跟中文有些出入,

暫且不提,做了個三十分鐘的中英文簡報,時間短,只好講得快些,

因為有中英文口譯,所以彼此較能夠瞭解,

坐在後頭的學生應該比較不會"鴨子聽雷"

細節略去不提,後面各單位的新聞稿都講了很多,

只是,新聞稿發完,會議圓滿結束之後

究竟這是個結束,還是新的開始呢?

2013年11月8日 星期五

2013 兩岸島嶼永續論壇在廈門

 2013. 11. 07 來到廈門參加第三屆的兩岸島嶼永續論壇,
這是本所跟廈門大學海洋與海岸管理學院的聯合論壇,
給學生上台報告與交流的機會

開幕式,此次特別請到兩校副校長出席
這次地點在特別的古琴院,以前可沒在琴院開過研討會,
桌上一個洞,據說是放古琴用的。




第一堂的主持人,劉光明教授跟蔡名剛教授


第二堂主持人,李健全教授與薛雄志院長
  

以下是本研究室的美女帥哥報告,這時候就該知道報告時候要看著觀眾,
不然就只能照到背影!




 海資所幾乎全員出動,從所長、教授到各年級研究生


更特別的是下午的海韻合唱團表演,從科學面轉到文化面

看所長唱的多認真!


指揮的聲樂老師獨唱起望春風跟燕子,繞樑三日


對岸的古琴大師也是一絕

優秀學生領獎




對於與會者,想必都是難忘的經驗!

2013年11月5日 星期二

全球海洋健康指數給臺灣的啟示




台灣社會盛行各種指數與排名,從幸福到痛苦指數,從大學到暢銷書排名,林林總總,不勝枚舉。但2013年全球海洋健康指數從10月10日公布到現在,竟未見任何報導與討論。這對四面環海,不論民生經濟或國家安全都與海洋息息相關的臺灣,豈非怪事?
臺灣自2000年成立海巡署、2004年成立海洋事務推動委員會、2006年通過海洋政策白皮書,2008馬總統在競選政見中宣示藍色革命、海洋興國,並倡議成立海洋部,到2009年轉而決議成立海洋委員會。這十多年來,臺灣對於海洋環境保護及資源保育的全球性議題,卻始終缺乏通盤性的策略與行動。
為廣泛評估全球人類共同仰賴的廣大海洋其環境的健康狀況,以及對人類糧食安全與經濟貢獻程度,以美國加州大學為首,由全球超過65位海洋領域專家學者所組成的團隊,在多家大型企業及非政府組織、媒體的贊助之下,於2012年首度於自然 (NATURE) 期刊發表「全球海洋健康指數,Ocean Health Index (OHI)」。由於該指數是以「永續」為中心思想,兼顧海洋社會經濟面(海洋糧食供應永續、確保漁業就業機會、海洋經濟與工作、海岸休閒魅力)與環境資源保育面(海洋自然資源永續、儲碳能力、海岸防護力、潔淨海洋、海洋生物多樣性、海洋在地意識)共十項指標,其立場超然,評估詳實,因而獲得聯合國的承認與採納。
該團隊繼2012年評估了171個地區後,於2013年納入許多島嶼週邊海域,將對象擴大為220 個國家/地區。兩次評比中,臺灣海洋的整體健康指數雖從57分微幅提高到59分;但排名卻從171個國家/地區中的第69名,大幅下降到220個國家/地區的第143名。這樣的海洋健康指數,對以海洋國家自我定位的臺灣,到底提供了甚麼警訊?
臺灣排名落後,可能是因為納入一些全球知名度不高的島嶼;且此次排名前十一名都是新增的小島,例如第一名是位於南冰洋的赫德島和麥克唐納群島,也有不少太平洋的島國,因為開發度極低,環境汙染、破壞的程度也相對較低,包括萬那杜從126名提升到16名,吐瓦魯從71名提升到13名。相較於此,雖有少數已開發國家如紐西蘭、挪威等國家維持平盤;但已開發國家排名普遍落後,包括日本從第13名滑落到87名,美國從第27名落到第75名。
臺灣海岸被高度開發利用,加上人口密集,海洋健康程度自難與低度開發的島國相比,因此,我們應該從相對分數所呈現的意義,去思考如何在現有困境下提升臺灣的海洋環境健康。
倘深入從各分項指數檢視臺灣的海洋環境,可以發現臺灣海洋產業經濟的表現仍相當優異,包括確保漁民工作機會方面,排名維持在全球前20名;但在海洋環境保護與資源永續方面,例如特有生物與海域、海岸的保護、海洋休閒魅力以及永續海洋糧食供應部分,都落到了百名之後,顯示在此項目仍有很大的改善空間。即使此次排名唯一提升的潔淨海洋項目,從第143名提升到第103名,也遠遠落後許多國家。當然,資料缺乏或資訊公開度不足,也可能是因素之一。
有關臺灣民眾對海洋的認識,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事務與資源管理研究所曾於2010年進行臺灣民眾海洋意識調查(該研究近期將發表於Coastal Management國際期刊),發現臺灣民眾會游泳的比例為44%,相對的,也有44%民眾在過去一年內未曾到過海邊(所以臺灣在海洋遊憩方面的分數也不高);超過七成民眾支持加強對黑鮪、鯊魚等資源的保育,也大多覺得政府在海洋環境保護及資源保育方面做的有限。特別是多數民眾聽過氣候變遷、墨西哥灣油污染事件、海洋保護區等國際海洋相關議題,但卻只有不到一成的民眾知道臺灣有海洋國家公園!
本調查結果顯示,臺灣民眾對於臺灣海洋的認知仍明顯不足。何以致之?或許近來接連發生台菲廣大興漁船槍擊事件,以及台日簽署東海漁業協議,多少增加了民眾對海洋的認識,但政府部門處理海洋事務的機制始終分散在各單位,未能有效統合。一有緊急事件發生,益發突顯海洋議題的複雜度及各部門整合上的困難,更遑論提出更具開創性的海洋戰略。倡議多年的海洋部,以及過渡性角色的海洋委員會,亦因對海洋事務的統整能力及業務涵蓋的範圍與深度仍有爭議,導致該機關組織法遲遲未能通過。
全球海洋健康指數團隊將會持續進行年度評估、更新該指數系統。國立臺灣海洋大學也正積極與該團隊聯繫,並將建立合作機制。然而,台灣海洋健康指數的提升,泰半取決於政府的積極作為。教育部在關切大學排名、經濟部關心經濟成長率、主計處評量國民幸福(痛苦)指數之餘,在全球重視海洋產業與環境健康的大趨勢中,政府部門誰來關心或致力於提升臺灣的海洋健康指數?